假道伐虢成语故事_假道伐虢的成语故事

       下面,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假道伐虢成语故事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开始讨论一下假道伐虢成语故事的话题。

1.唇亡齿寒成语故事

2.每个朝代都有哪些成语故事?

3.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

4.唇亡齿寒的故事

5.河东的典故

假道伐虢成语故事_假道伐虢的成语故事

唇亡齿寒成语故事

        唇亡齿寒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该成语的意思是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切相关。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唇亡齿寒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唇亡齿寒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春秋时,晋国的近邻有虢、虞两个小国。晋国想并吞这两个小国,计划先打虢国。但是晋军要开往虢国,必先经过庚国,如果虞国出兵阻拦,甚至和琥国联合抗晋,晋国虽强,也将难以得逞。

        晋国大夫荀息向国君晋献公建议:“我们用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出的美玉,作为礼物,送给虞国,要求借路让我军通过,估计虏公一定会同意的。”晋献公说:“这名马和美玉是我们晋国的两样宝物,怎可随便送人!”荀息笑道:“只要大事成功,宝物暂时送给虞公,还不是等于放在&己家里!”晋献公明白这是荀息的计策,便派他带著名马和美玉去见处公。

        处国大夫宫之奇知道了荀息的来意,便劝虞公千万不要答应晋军“借路”的要求,说道:*虢虞两国,一表一里,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如果虢国灭亡,我们虞国也就要保不住了!”

        可惜目光短浅、贪财无义的虞公,竟不听宫之奇的良言忠告,反而相信了晋国的阴谋欺骗,不但答应“借路”,而且愿意出兵帮助晋军,一同去打虢国。宫之奇预料祖围将亡,无法挽救,只得带着家小,趁早逃到曹国去了。

        这样,晋献公就在虞公的“悚慨帮助”下,轻而易举地把虢国灭亡了。晋军得胜回来,驻扎在虞国,说要整顿人马,暂住一个时期,庚公还是毫无戒备。不久,晋军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就把虞国也灭亡了。虞公被伴,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出的美玉,仍然回到了晋献公的手里。

        原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十二月丙于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

        (选自《左传》)

        注释

        晋侯:指晋献公。

        假道:借路。

        虞(yú):周代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一带。

        虢(ɡuó):周代国名,又名北虢在今山西平陆县境内。

        宫之奇:虞国的大夫(古官名)。

        谏:旧称规劝君主、尊长,使改正错误。

        表:外面,这里指屏障。

        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国的贪心。

        寇不可翫(wán):对外来的敌人不能放松警惕。寇,指外敌。翫,习惯而不留心,放松警惕。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一次已经算是过分了,还可以来第二次吗?

        其,助词,表反诘语气(反诘是反问的意思,但又不同于反问,它有追问、责问的意味。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再,第二次。

        辅车相依: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辅,面颊。车,牙床骨。

        其虞虢之谓也: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之间的关系啊。

        翻译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成语资料

        释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语法及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近义词荣辱与共、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死相依、互相关注、辅车相依、巢毁卵破、巢倾卵破、休戚相关

        反义词隔岸观火、素昧平生、水火不容、同床异梦、势不两立

        押韵词零碎不全、百举百全、吃水忘源、金玉之言

        谜语口无遮挡

        歇后语豁牙子过冬

        出自:春秋时流行的一句谚语。见于《左传》、《墨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典故:《左传·僖公五年》中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虞君说,虞虢两国像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唇亡则齿寒,但虞君未听劝告最终也为晋所灭。

        成语大意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辅,颊骨也;车牙床也;颊骨在外,牙床在内,不可一日离也,故曰相依。唇,口缘也;齿,当唇之牙也;唇在外,齿在内,唇亡则齿自寒。(《宫之奇谏假道》)

        拓展

        唇亡齿寒的典故与寓意

        唇亡齿寒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虞国借路给晋国却反被晋国灭国的历史故事,彼时晋献公借口要攻打虢国,将玉石和宝马当作礼物送给虞国来借路。虞公不听大臣宫之奇劝告,坚持借路给晋国,导致虢国被灭。晋献公将虢国灭了之后,回来的时候又剿灭了虞国。

        《唇亡齿寒》的原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译文: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路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如果灭亡了,虞国必定跟着亡国。不可启发晋国的野心,对外敌不能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唇亡齿寒》的故事道理

        1、事物是彼此相依的,舍弃其一就会影响到另一半,因为它们是共存亡的。

        2、弱小的势力应该相依为命,联合起来对抗外敌,这样才可以生存得更久。

        3、要用长远的目光看事情。

每个朝代都有哪些成语故事?

       第一计 瞒天过海

       计名探源 事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 万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 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 见驾,并声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帝大喜,就便率百官随这豪民老人来 至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 更是绣幔锦彩,茵褥铺地。百官进酒,宴饮乐甚。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 盏倾侧,人身动摇,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己,一 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里作客,大军竟然已 航行于大海之上了!原来这豪民老人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 就是他设计策划的。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战役伪装, 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效果。

       第二计 围魏救赵

       计名探源 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 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 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报,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 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即解旧恨又 一举双得。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 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 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 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 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 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 时,田忌想直逼赵回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 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 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虽然,魏军离开邯 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 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本 事。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第三计 借刀

       [计名探源] 借刀,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当敌方动向已明, 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暧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 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彖曰:“损下益上, 其通上 行。”此卦认为,“损”、“益”,不可截然划分,二者相辅相成,充满辩证思想。 此计谓借人之力攻击我方之敌,我方虽不可避免有小的损失,但可稳操胜券,大大 得利。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 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 于是子贡游说齐相田常。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 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轻易主动,扩大势力, 而应攻打吴国,借强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作好攻鲁的部署,转 而攻齐,怕师出无名。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是 就有了攻齐的理由了吗?”田常高兴地同意了。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 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齐。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 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子贡马不停蹄,又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 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 之后,定会要挟鲁国,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偷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 害关系:吴国伐鲁成功,必将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强备战,以防吴国进 犯。公元关484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 鲁国立 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图书及几员大将死 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 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赵、晋四国的矛盾,巧妙 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 微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第四计 以逸劳待

       计名探源 以逸待劳,语出《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 昼夜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 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又, 《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同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 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场而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 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 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 锐不可挡。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 万。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 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 固守的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王翦在军 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 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 已无斗志,认为楚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 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 势不可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此计强调:让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 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 己,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 动的等待。

       第五计 趁火打劫

       计名探源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里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人家 的财物。趁人之危捞一把,这可是不道德的行为。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当敌方 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制服对手。《孙子肥技破?吩疲? “乱而取之。”唐朝牡牧解释孙子此句说,“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就是讲 的这个道理。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相互争霸,战事频仍。经过长期战争,越国终因不敌吴 国,只得俯首称臣。越王勾践被扣在吴国,失去行动自由。勾践立志复国,十年生 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表面上对吴王夫差百般逢迎,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被 放回越国。回国之后,勾践依然臣服吴国,年年进献财室,麻痹夫差。而在国内则 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民的措施。越国几年后实力大大加强,人丁兴旺,物资丰足, 人心稳定。吴王夫差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勾践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国放在眼里。 他骄纵凶残,拒绝纳谏,杀了一代名将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 糜奢侈,大兴土木,搞得民穷财尽。公元前473年,吴国颗粒难收,民怨沸腾。 越 王勾践选中吴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诸候在黄池会盟的时机,大举进兵吴国,吴国国内 空虚,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击破灭亡。勾践的胜利,正是乘敌之危,就势取胜 的典型战例。

       第六计 声东击西

       计名探源 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 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 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似可为而 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假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 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 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 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 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 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 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 让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 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 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 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 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 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 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赶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 惨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第七计 无中生有

       计名探源 无中生有,这个“无”,指的是“假”,是“虚”。这个“有”,指的是“真”, 是“实”。无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实互变, 扰乱敌人,使敌方造成判断失误,行动失误。此计可分解为三部曲:第一步,示敌 以假,让敌人误以为真;第二步,让敌方识破我方之假,掉以轻心;第三步,我方 变假为真,让敌方仍误以为假。这样,敌方思想已被扰乱,主动权就被我方掌握。 使用此计有两点应予注意:第一:敌方指挥官性格多疑,过于谨慎的,此计特易奏 效。第二,要抓住敌方思想已乱迷惑不解之机,迅速变虚为实,变假为真,变无为 有,出其不意地攻击敌方。唐朝安史之乱时,许多地方官吏纷纷投靠安禄山、史思 明。唐将张巡忠于唐室,不肯投敌。他率领二三千人的军队守孤城雍丘城( 今河南 杞县)。安禄山派降将令狐潮率四万人马围攻雍丘城。敌众我寡, 张巡虽取得几次 突击出城袭击的小胜,但无奈城中箭只越来越少,赶造不及。无有箭只,很难抵挡 敌军攻城。张巡想起三国时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心生一计。急命军中搜集秸草, 扎成千余个草人,将草人披上黑衣,夜晚用绳子慢慢往城下吊。夜幕之中,令狐潮 以为张巡又要乘夜出兵偷袭,急命部队万箭齐发,急如骤雨。张巡轻而易举获敌箭 数十万支。令狐潮天明后,知已中计,气急败坏,后悔不迭。第二夜晚,张巡又从 城上往下吊草人。贼众见状,哈哈大笑。张巡见敌人已被麻痹,就迅速吊下五百名 勇士,敌兵仍不在意。五百勇士在夜幕掩护下,迅速潜入敌营,打得令狐潮措手不 及,营中大乱。张巡乘此机会率部冲出城来,杀得令狐潮大败而逃,损兵折将,只 得退守陈留(今开封东南)。张巡巧用无中生有之计保住了雍丘城。

       第八计 暗渡陈仓

       计名探源 暗渡陈仓,意思是采取正面佯攻,当敌军被我牵制而集结固守时,我军悄悄派 出一支部队迂回到敌后,乘虚而入,进行决定性的突袭。 此计与声东击西计有相似之处,都有迷惑人、隐蔽进攻的作用。二者的不同处 是:声东击西,隐蔽的是攻击点;暗渡陈仓,隐蔽的是攻击路线。 此计是汉大将军韩信创造。“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 功战例。 秦韩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纷纷反秦。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 咸阳。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 刘邦此次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 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其实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一定要击败项羽, 争夺天下。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 出征 之前,韩信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关中 守军闻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口要塞 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 韩信“明修栈道”的行动,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敌军注意力,把敌军的主力 引诱到了栈道一线,韩信立即派大军绕道到陈仓(今陕西宝鸡县东)发动突然袭击, 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第九计 隔岸观火

       计名探源 隔岸观火,就是“坐山观虎斗”,“黄鹤楼上看翻船”。敌方内部分裂,矛盾 激化,相互倾轧,势不两立,这时切切不可操之过急,免得反而促成他们暂时联手 对付你。正确的方法是静止不动,让他们互相残杀,力量削弱,甚至自行瓦解。东 汉末年,袁绍兵败身亡,几个儿子为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曹操决定击败袁氏兄弟。 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桓,曹操向乌桓进兵,击败乌桓,袁氏兄弟又去投奔辽东太 守公孙康。曹营诸将向曹操进言,要一鼓作气,平服辽东,捉拿二袁。曹操哈哈大 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师,转回许昌, 静观辽东局势。公孙康听说二袁来降,心有疑虑。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夺取辽东的野 心,现在二袁兵败,如丧家之犬,无处存身,投奔辽东实为迫不得已。公孙康如收 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但他又考虑,如 果曹操进攻辽东,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操。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 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兵,召见二袁,一举擒 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俱怕袁氏吞并 他,二袁上门,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会促成他们合力抗拒。我们退兵, 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看看结果,果然不出我料。

       第十计 笑里藏刀

       计名探源 笑里藏刀,原意是指那种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口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 的作法。此计用在军事上,是运用政治外交上的伪装手段,欺骗麻痹对方,来掩盖 己方的军事行动。这是一种表面友善而暗藏杀机的谋略。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对外扩张,必须夺取地势险要的黄河崤山一带,派公孙鞅 为大将,率兵攻打魏国。公孙鞅大军直抵魏国吴城城下。这吴城原是魏国名将吴起 苦心经营之地,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恐难奏效。公孙鞅苦苦思索攻城之 计。他探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曾经有过交往的公子昂,心中大喜。他马上修书一封, 主动与公子昂套近乎,说道,虽然我们俩现在各为其主,但考虑到我们过去的交情, 还是两国罢兵,订立和约为好。念旧之情,溢于言表。他还建立约定时间会谈议和 大事。信送出后,公孙鞅还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命令秦军前锋立即撤回。公子昂 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约定会谈日期。公孙鞅见昂已钻入 了圈套,暗地在会谈之地设下埋伏。会谈那天,公子昂带了三百名随从到达约定地 点,见公孙鞅带的随从更少,而且全部没带兵器,更加相信对方的诚意。会谈气氛 十分融洽,两人重叙昔日友情,表达双方交好的诚意。公孙鞅还摆宴款待公子昂。 公子昂兴冲冲入席,还未坐定,忽听一声号令,伏兵从四面包围过来,公子昂和三 百随从反应不及,全部被擒。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赚开吴城城门,占领吴城。 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求和。秦国用公孙鞅笑里藏刀计轻取崤山一带。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计名探源 李代桃僵,语出《乐府诗集·鸡鸣篇》:“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 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本意是指兄弟要象桃李共患难一 样相互帮助,相互友爱。此计用在军事上,指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优我劣 的情况下,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谋略。很象大家在象棋比赛中的“舍车保 帅”的战术。 战国后期,越国北部经常受到匈奴詹褴国及东胡、林胡等部骚扰,边境不宁。 赵国派大将李牧镇守北部门户雁门。李牧上任后,日日杀牛宰羊,犒赏将士,只许 坚壁自守,不许与敌交锋。匈奴摸不清底细,也不敢贸然进犯。李牧加紧训练部队, 养精蓄锐,几年后,兵强马壮,士气高昂。公元前250年,李牧准备出击匈奴。 他 派少数士兵保护边寨百姓出去放牧。匈奴人见状,派出小股骑兵前去劫掠,李牧的 士兵与敌骑交手,假装败退,丢下一些人和牧畜。匈奴人占得便宜,得胜而归。匈 奴单于心想,李牧从来不敢出城征战,果然是一个不堪一击的胆小之徒。于是亲率 大军直逼雁门。李牧已料到骄兵之计已经奏效,于是严阵以待,兵分三路,给匈奴 单于准备了一个大口袋。匈奴军轻敌冒进,被李牧分割几处,逐个围歼。单于兵败, 落荒而逃,詹褴国灭亡。李牧用小小的损失,换得了全局的胜利。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计名探源 顺手牵羊是看准敌方在移动中出现的漏洞,抓住薄弱点,乘虚而入获取胜利的 谋略。古人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意思是要捕捉战机,乘隙争利。 当然,小利是否应该必得,这要考虑全局,只要不会“因小失大”,小胜的机会也 不应该放过。 公元383年前,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地区,势力强大。前秦王苻坚坐镇项城, 调集九十万大军,打算一举歼灭东晋。他派其弟苻融为先锋攻下寿阳,初战告捷, 苻融判断东晋兵力不多并且严重缺粮,建议苻坚迅速进攻东晋。苻坚闻讯,不等大 军齐集,立即率精兵五万,强渡洛涧,杀了前秦守将梁成。刘牢之乘胜追击,重创 前秦军。谢石率师渡过洛涧,顺淮河而上,抵达淝水一线,驻扎在八公山边,与驻 扎在寿阳的前秦军隔岸对峙。苻坚见东晋阵势严整,立即命令坚守河岸,等待后续 部队。谢石看到敌众我寡,只能速战速决。于是,他决定用激将法激怒骄狂的苻坚。 他派人送去一封信,说道,我要与你决一雌雄,如果你不敢决战,还是趁早投降为 好。如果你有胆量与我决战,你就暂退一箭之地,让我渡河与你比个输赢。苻坚大 怒,决定暂退一箭之地,等东晋部队渡到河中间,再回兵击兵,将晋兵全歼水中。 他哪里料到此时秦军士气低落,撤军令下,顿时大乱。秦军争先恐后,人马冲撞, 乱成一团,怨声四起。这时指挥已经失灵,几次下令停止退却,但如潮水般撤退的 人马已成溃败之势。这时谢石指挥东晋兵马,迅速渡河,乘敌人大乱,奋力追杀。 前秦先锋苻融被东晋军在乱军中杀死,苻坚也中箭受伤,慌忙逃回洛阳。前秦大败。 淝水之战,东晋军抓住战机,乘虚而入,是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弱的著名战例。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计名探源 打草惊蛇,语出段成式《酉阳杂俎》:唐代王鲁为当涂县令,搜刮民财,贪污 受贿。有一次,县民控告他的部下主薄贪脏。他见到状子,十分惊骇,情不自禁地 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打草惊蛇,作为谋略,是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 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说。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他打算和安插在郑国的奸细里应外合, 夺取郑国都城。大夫蹇叔以为秦国离郑国路途遥远,兴师动众长途跋涉,郑国肯定 会做好迎战准备。秦穆公不听,派孟明视等三帅率部出征。蹇叔在部队出发时,痛 哭流涕地警告说,恐怕你们这次袭郑不成,反会遭到晋国的埋伏,只有到崤山去给 士兵收尸了。果然不出蹇叔所料,郑国得到了秦国袭郑的情报,逼走了秦国安插的 奸细,作好了迎敌准备。秦军见袭郑不成,只得回师,但部队长途跋涉,十分疲惫。 部队经过贿山时,仍然不作防备。他们以为秦国曾对晋国刚死不久的晋文公有恩, 晋国不会攻打秦军。哪里知道,晋国早在崤山险峰峡谷中埋伏了重兵。一个炎热的 中午,秦军发现晋军小般部队,孟明十分恼怒,下令追击。追到山隘险要处,晋军 突然不见踪影。孟明一见此地山高路窄,草深林密,情知不妙。这里鼓声震天,杀 声四起,晋军伏兵蜂涌而上,大败秦军,生擒孟明视等三帅。秦军不察敌情,轻举 妄动,“打草惊蛇”终于遭到惨败。当然,军事上有时也可故意“打草惊蛇”而诱 敌暴露,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计名探源 借尸还魂:原意是说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用在军事上, 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战争中往往有这类情 况,对双方都有用的势力,往往难以驾驭,很难加以利用。而没有什么作为的势力, 往往要寻求靠山。这个时候,利用和控制这部分势力,往往可以达到取胜的目的。 秦朝实行暴政,天下百姓“欲为乱者,十室有五。”大家都有反秦的愿望,但 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就难成大事。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被 征发到渔阳戍阳。当这些戍卒走到大泽乡时,连降大雨,道路被水淹没,眼看无法 按时到达渔阳了。秦朝法律规定,凡是不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的戍卒一律处斩。陈 胜、吴广知道,即使到达渔阳,也会误期被杀,不如一拼,寻求一条活路。他们知 道同去的戍卒也都有这种思想,正是举兵起义的大好时机。陈胜又想到,自己地位 低下,恐怕没有号召力。当时有两位名人深受人民尊敬,一个是秦始皇的大儿子扶 苏,温良贤明,已被阻险狠毒的秦二世暗中,老百姓却不知情;另一个是楚将 项燕,功勋卓著,爱护将士,威望极高,在秦灭六国之后不知去向。于是陈胜,公 开打出他们的旗号,以期能够得到大家拥护。他们还利用当时人们的迷信心理,巧 妙地作了其他安排。有一天,士兵做饭时,在鱼腹中发现一块丝帛,上写“陈胜王” (这个王字是称王的意思),士兵大惊,暗中传开。吴广又趁夜深人静之时,在旷野 荒庙中学狐狸叫,士兵们还隐隐约约地听到空中有“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他 们以为陈胜不是一般的人,肯定是“天意”让他来领导大家的。陈胜、吴广见时机 已到,率领戍卒杀死朝廷派来的将尉。陈胜登高一呼,揭竿而起。他说:我们反正 活不成了,不如和他们拼个你死我活,就是死,也要死出个样儿来。于是,陈胜自 号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占大泽乡,乡下云集响应,节节胜利,所向披靡。后来, 部下拥立陈胜为王,国号“张楚”。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计名探源 调虎离山,此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它的核心在一“调”字。 虎,指敌方,山,指敌方占据的有利地势。如果敌方占据了有利地势,并且兵力众 多,防范严密,此时,我方不可硬攻。正确的方法是设计相诱,把敌人引出坚固的 据点,或者,把敌人诱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这样做才可以取胜。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 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 卢 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 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 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 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令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勋交 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 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 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 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 言迷惑住了。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 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已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于 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抗,就十分顺利地控 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 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

       所谓“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一套〖胜战计〗

       第01计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第02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第03计借刀: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第04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第05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第06计声东击西: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第二套〖敌战计〗

       第07计无中生有: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第08计暗渡陈仓: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第09计隔岸观火: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谱员小K骋远?ィ?ニ骋远?br />第10计笑里藏刀: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第11计李代桃僵: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第12计顺手牵羊: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第三套〖攻战计〗

       第13计打草惊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第14计借尸还魂: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第15计调虎离山: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第16计欲擒姑纵: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第17计抛砖引玉:类以诱之,击蒙也。

       第18计擒贼擒王: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第四套〖混战计〗

       第19计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第20计混水摸鱼: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第21计金蝉脱壳: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第22计关门捉贼: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第23计远交近攻: 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第24计假道伐虢: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第五套〖并战计〗

       第25计偷梁换柱: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第26计指桑骂槐: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第27计假痴不癫: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第28计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第29计树上开花: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以为仪也。

       第30计反客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第六套〖败战计〗

       第31计美人计: 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第32计空城计: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第33计反间计: 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第34计苦肉计: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第35计连环计: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第36计走为上: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唇亡齿寒的故事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以下是我整理的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唇亡齿寒,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成语知识拓展:

        释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近义词荣辱与共、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死相依、互相关注、辅车相依、巢毁卵破、巢倾卵破、休戚相关

        反义词隔岸观火、素昧平生、水火不容、同床异梦、势不两立

        押韵词零碎不全、百举百全、吃水忘源、金玉之言

        出自:春秋时流行的一句谚语。见于《左传》、《墨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典故:《左传·僖公五年》中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虞君说,虞虢两国像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唇亡则齿寒,但虞君未听劝告最终也为晋所灭。

        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而虞、虢这两个国家山水相连,他们的祖先又都姓姬,所以相处的十分和睦。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个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我们交朋友,难道我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

        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虢国。晋军得胜归来,借口整顿兵马,驻扎在虞国,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又灭掉了虞国,活捉了虞公。荀息特意找回宝玉和良马,当面归还给晋献公。晋献公望着失而复得的宝物,十分得意地说:“宝玉还是我原来的那一块,没有变样。只是这马又多长了一颗牙齿,比去年大一岁了。”

        ——《左传·僖公五年》

        唇亡齿寒解析

        [释义]亡:没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两者关系密切;相互依存;利害相关。

        [语出]《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共虞、虢之谓也。”

        [正音]亡;不能读作“mánɡ”。

        [辨形]齿;不能写作“尺”。

        [近义]唇齿相依息息相关

        [反义]隔岸观火素昧平生

        拓展:唇亡齿寒的故事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先后吞灭了很多弱小的诸侯国。晋国的国土面积和军事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此时,晋献公已把目光盯在了虞、虢二国上,以便扫除障碍,向中原地区发展。

        晋献公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臣荀息替晋献公拟定了一条绝好的计策。他建议用良马玉璧向虞公送重礼,行贿借道,去讨伐虢国,破坏虞、虢的联盟,然后各个击破。对于这一计策,晋献公开始有点犹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虽然晋献公对荀息的计策十分赞同,但对赠送良马、玉璧这些稀世之宝却有些割舍不下,并担心虞公收了重礼还不肯借道。荀息笑道:“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晋献公还不放心地说:“虞国大夫宫之奇十分精明能干,只要宫之奇在,定能识破送礼借道的蹊跷,必然劝虞公拒收礼物,事情就不好办了。”荀息说道:“大王不知,宫之奇的为人,聪明而不固执,又自小和虞君在一起,他肯定不会强谏,强谏也无益。再说白璧宝马,人见人爱,玩好在耳目之前,由此而招到的祸事则是以后才有的事,这是具有上等智力的人才能意识、预见得到的,那虞君是中智以下的人,他是没有这个见识的,所以此事肯定能办成。”听后,晋献公这才放心,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公过去只是听说过这些宝物,但无缘亲眼观赏,时感遗憾。当时一见到这两件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一向力主联虢拒晋的大夫宫之奇急忙劝阻道:“晋使词谦礼重,必然于我国不利,虞虢唇齿之邻,久已结盟,方得国泰民安。俗话说得好:‘唇亡齿寒’。大王千万不可答应借道!”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我们交朋友,难道我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

        虞公终于不听劝谏,答应了晋使借道的要求。荀息回国后把虞公答应借道的事回复了晋献公。献公喜出望外,当即决定拜里克为大将,荀息为副将,率领兵车400乘,精兵二万人攻打虢国,占领了虢国的下阳(今山西省平陆县北)。

        三年之后,晋献公又一次派荀息向虞国借道伐虢。虞公依然十分慷慨地允许借道。大夫宫之奇急忙又谏道:“虞和虢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虢国亡了,虞国怎么能存在下去?晋国万万不可依赖!我们怎么能与贼寇一起玩乐?一次借道,已经破坏虞虢联盟,铸成了大错。岂能再错下去?过去虞虢两国结成联盟,互相帮助,紧密团结,别国才不敢轻举妄动,欺负我们,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说的不正是虞国和虢国吗?”虞公却不以为然,认为宫之奇太多虑。

        宫之奇觉得身为重臣,眼看国家将亡,却无能为力,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走前留下四句话:“贪图人家白璧宝马,等于自己甘心饮毒酒啊!也像开了大门迎接强盗一样的啊!嘴唇没有了,牙齿自然要受寒冷啊!”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附:

        《宫之奇小传》

        宫之奇是春秋时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北)人,生卒年不详。他明于料事,且有远见,是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春秋时期,宫之奇坚决主张虞虢联盟,以对抗晋国。

        晋献公十九年(前659年),晋国向虞国假道伐虢,宫之奇对虞君说:“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又说:“虞之与虢,唇之与齿,唇亡则齿寒。”劝说虞君联虢抗晋。虞君不听,借道给晋。

        宫之奇为了虞国的安危,尽了很大的努力,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唇亡齿寒的典故

        亡:失去。嘴唇没有了,牙齿暴露于外,就会感到寒冷。谓失去一方,另一方就受到威胁损害。语出《左传·僖公五年》。

        公元前655年,晋国想消灭虢(guó)国。但到虢国中间必须经过虞国,晋国于是派使者向虞国借道。虞国大夫宫之奇极力反对。他对虞公说:“虢国和虞国是互相依存的近邻,如果虢国亡了,虞国也就难以自保。晋国是不可相信的,过去我们吃过借路的苦头,现在可不能再上当了。俗话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虢国和虞国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但是虞公不听,说晋侯不会伤害虞国,最后借道给晋。

        晋国军队顺利通过虞国后,很快便将虢国消灭。晋军在回师途中,即赖在虞国驻下不走。不久,晋军袭击虞国,虞公被俘,虞国便告灭亡。

        现“唇亡齿寒”用来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唇亡齿寒的成语典故

        典源出处

        《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颊骨)车(牙床)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而虞公“弗听,许晋使。”后晋先借道灭虢,返回时再灭虞。杨伯峻注:“唇亡齿寒,《赵策》、《齐策》皆云‘唇亡则齿寒’,《韩非子·存韩篇》、《庄子·胠箧篇》、《吕氏春秋·权勋篇》、《淮南子·说林篇》作‘唇竭则齿寒’,《韩策》作‘唇揭者,则齿寒’。竭与揭皆反举之意,此盖当时俗语,各人所道微异耳。”后人用“唇亡齿寒”,多指虞、虢一事。

        释义用法

        虞国臣子宫之奇说,虞、虢两国相邻,相互依存,就像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一样,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会随之灭亡。后用此典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用典形式

        唇亡清·黄遵宪:“岂有行人真坐罪,忍看邻国到唇亡。”

        唇齿唐·高适:“股肱瞻列岳,唇齿赖长城。”

        辅车宋·刘筠:“处末加骈拇,于中或辅车。”

        忌唇齿宋·张孝祥:“比邻寒亡忌唇齿,君但勤渠送川纸。”

        唇齿国唐·杜甫:“战连唇齿国,军急羽毛书。”

        唇齿累明·李东阳:“惜哉鹬蚌功,误为唇齿累。”

        唇亡齿枯唐·白居易:“不知箭折弓何用,兼恐唇亡齿亦枯。”

        暮虢朝虞金·元好问:“洛阳城阙变灰烟,暮虢朝虞只眼前。”

        唇亡齿寒的成语典故

        韩楚交战,韩国为小国,急谴使者外出求救,来到秦国的这个使者叫做尚靳,当时秦国的国君是昭公,但是真正把持国政的却是穰侯魏冉和昭公的母亲宣太后,无论尚靳说的天花乱坠,秦国就是不愿意出兵(具体原因,大概与秦国正在进行西进战略不愿意与楚国正面交锋有关)后来尚靳急了,居然就在咸阳著书立说指斥秦国不义。

        秦国脸面上也不好看,见打发不走这个牛皮糖,干脆来了个更绝的,由宣太后召见使者尚靳。

        宣太后是战国时期乃至我国古代的著名美女之一,青年丧夫,风韵尤存,见到尚靳进殿一双脉脉含情的眼睛在尚靳身上上下扫来扫去。

        尚靳本来以为宣太后召见事情大有转机,没想到一个成熟MM与自己对上了眼,被电的不知所以,所幸,国家大事在身不可耽误,当堂慷慨承词,洋洋洒洒把唇亡齿寒的道理说了个通彻,自以为可以打动这个在宫中没有见识过什么大世面的未亡妙人。

        宣太后终于开口了:“尚帅哥讲的好有道理哦,不过以我妇人之见……”

        下面就是载于历史当庭史官记录下的话语“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尚靳哭了,是的,尚靳真的哭了

        他被耍了个通透,秦国根本没有出兵的意思,宣太后出面不过是把无赖嘴脸摆到了及至——我们就是妇人之见,你们爱说什么说什么去吧,我们根本不在乎。

        秦国并非不想和楚国作战,不过确实是时机未到,没有任何的好处,后来宣MM(嗯宣其实是尊号不是名字)任用武安君白起,千古杀神,打的楚国赵国屁滚尿流的时候却一点也没有迟疑。

        那么宣MM当初到底说了些什么啊?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就是:

        “帅哥啊,美女我当时侍奉死老公的时候,他坐在人家身上,人家就会觉得好累的耶。可是他整个身子趴在人家身上的时候,人家却一点也不累的吗!这个是为什么呀,帅哥应该知道的咩,因为后面那个姿势人家舒服啦。那么帅哥你要我们去帮韩国,发兵少了没用,发兵多了日费千金,你们韩国又能给我们什么好处呢?喏,帅哥你说对不啊。”

        两千年后,清朝的王士桢对宣太后这段语录唉声叹气,说:“此等话语,出于妇人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载于国史之笔,皆大奇!”

        所以说王士桢永远都登不上朝堂之高,你管它说的都是些啥呢,只要达到了国家目的,就都是管用的话。

        尚靳拿嘴唇牙齿来打比方,谁知道宣太后水准更高,全身都上阵了,区区唇齿部分岂能敌得过全身乎哉?再说宣太后的道理浅显易懂,只要是正常人就不敢说自己听不明白。于是尚靳不得不败下阵来。

        妇人之见远比唇亡齿寒更寒。

        成语唇亡齿寒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春秋时,晋国的近邻有虢、虞两个小国。晋国想并吞这两个小国,计划先打虢国。但是晋军要开往虢国,必先经过庚国,如果虞国出兵阻拦,甚至和琥国联合抗晋,晋国虽强,也将难以得逞。

        晋国大夫荀息向国君晋献公建议:“我们用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出的美玉,作为礼物,送给虞国,要求借路让我军通过,估计虏公一定会同意的。”晋献公说:“这名马和美玉是我们晋国的两样宝物,怎可随便送人!”荀息笑道:“只要大事成功,宝物暂时送给虞公,还不是等于放在&己家里!”晋献公明白这是荀息的计策,便派他带著名马和美玉去见处公。

        处国大夫宫之奇知道了荀息的来意,便劝虞公千万不要答应晋军“借路”的要求,说道:虢虞两国,一表一里,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如果虢国灭亡,我们虞国也就要保不住了!”

        可惜目光短浅、贪财无义的虞公,竟不听宫之奇的良言忠告,反而相信了晋国的阴谋欺骗,不但答应“借路”,而且愿意出兵帮助晋军,一同去打虢国。宫之奇预料祖围将亡,无法挽救,只得带着家小,趁早逃到曹国去了。

        这样,晋献公就在虞公的“悚慨帮助”下,轻而易举地把虢国灭亡了。晋军得胜回来,驻扎在虞国,说要整顿人马,暂住一个时期,庚公还是毫无戒备。不久,晋军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就把虞国也灭亡了。虞公被伴,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出的美玉,仍然回到了晋献公的手里。

        1唇亡齿寒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的近邻有虢、虞两个小国。晋国想吞并这两个小国,计划先打虢国。但是晋军要开往虢国,必先经过虞国。如果虞国出兵阻拦,甚至和虢国联合抗晋,晋国虽强,也将难于得逞。

        晋国大夫荀息向晋献公建议:“我们用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出的美玉,作为礼物,送给虞公,要求借道让我军通过,估计那个贪恋财宝的虞公会同意为我们借道。”晋献公说:“这名马美玉是我们晋国的两样宝物,怎可随便送人?”荀息笑道:“只要大事成功,宝物暂时送给虞公,还不是等于放在自己家里一样吗!”晋献公明白这是荀息的计策,便派他带着名马和美玉去见虞公。

        虞国大夫宫之奇知道了荀息的来意,便劝虞公千万不要答应晋军借道的要求,说道:“虢虞两国,一表一里,唇亡齿寒,辅车相依,如果虢国灭亡,我们虞国也就要保不住了!”这里的“辅”是指面颊,“车”是指牙车骨。面颊和牙车骨,是一表一里,互相依存的,所以叫做“辅车相依”。嘴唇和牙齿,也是表里相依的,嘴唇如果不存在了,牙齿失去掩庇,就要受寒,所以叫做“唇亡齿寒”,也叫“唇齿相依”。

        可惜目光短浅、贪财无义的虞公,竟不听宫之奇的良言忠告,反而相信了晋国的阴谋欺骗,不但答应“借道”,而且愿意出兵帮助晋军,一同去打虢国。宫之奇预料祖国将亡,无法挽救,只得带着家小,趁早逃到曹国去了。

        这样,晋献公在虞公的“慷慨帮助”下,轻而易举地把虢国灭亡了。晋军得胜回来,驻扎在虞国,说要整顿人马,暂住一个时期,虞公还是毫不戒备。不久,晋军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就把虞国也灭亡了,虞公被俘,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出的美玉,仍然回到了晋献公的手里。

        2唇亡齿寒的寓意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形容事物是彼此相依的,舍弃其一就会影响到另一半,因为它们是共存亡的。事物是彼此相依的,舍弃其一就会影响到另一半,因为它们是共存亡的。弱小的势力相依为命应该联合对抗外敌事物是彼此相互依存的。只要没有了一个,另一个必定会惨败。只有相互依存,才可以生存更久。要把目光放远。

        3唇亡齿寒材料

        发音chúnwángchǐhán

        解释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出处《左传·僖公五年》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近义词荣辱与共、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死相依、互相关注、辅车相依、巢毁卵破、巢倾卵破、休戚相关

        反义词隔岸观火、素昧平生、水火不容、同床异梦、势不两立

        唇枪舌战的同义词:

        巢毁卵破巢倾卵破休戚相关唇齿相依互相关注息息相关

        详细解释:

        解释: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出自:《左传·哀公八年》:“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

        示例:这两家公司有着多种业务关系,正所谓是~。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为更好地掌握这个词语,以下是唇枪舌战造句:

        1、俄罗斯对中国出于唇亡齿寒的效应,首先摆出的将是"坐山观虎斗"的姿势。

        2、如果我们灭杀了这些土着人,恐怕在唇亡齿寒的威胁下,那些其他的土着人都会抱团对抗我们。

        3、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4、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是以,在三大妖族的大乱斗中,歌丹族和勾陈族虽也经常打来打去,但关键时刻互相帮助的情况同样时有发生。

        5、俗话说唇亡齿寒,现在我唯一能想到的也就是张兄你了,看这老匹夫之势恐怕想要做第二个武登,我们此时必须要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方可与老匹夫对敌。

河东的典故

        唇亡齿寒的故事(汇编10篇)

唇亡齿寒的故事1

1 唇亡齿寒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的近邻有虢、虞两个小国。晋国想吞并这两个小国,计划先打虢国。但是晋军要开往虢国,必先经过虞国。如果虞国出兵阻拦,甚至和虢国联合抗晋,晋国虽强,也将难于得逞。

        晋国大夫荀息向晋献公建议:“我们用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出的美玉,作为礼物,送给虞公,要求借道让我军通过,估计那个贪恋财宝的虞公会同意为我们借道。”晋献公说:“这名马美玉是我们晋国的两样宝物,怎可随便送人?”荀息笑道:“只要大事成功,宝物暂时送给虞公,还不是等于放在自己家里一样吗!”晋献公明白这是荀息的计策,便派他带着.名马和美玉去见虞公。

        虞国大夫宫之奇知道了荀息的来意,便劝虞公千万不要答应晋军借道的要求,说道:“虢虞两国,一表一里,唇亡齿寒,辅车相依,如果虢国灭亡,我们虞国也就要保不住了!”这里的“辅”是指面颊,“车”是指牙车骨。面颊和牙车骨,是一表一里,互相依存的,所以叫做“辅车相依”。嘴唇和牙齿,也是表里相依的,嘴唇如果不存在了,牙齿失去掩庇,就要受寒,所以叫做“唇亡齿寒”,也叫“唇齿相依”。

        可惜目光短浅、贪财无义的虞公,竟不听宫之奇的良言忠告,反而相信了晋国的阴谋欺骗,不但答应“借道”,而且愿意出兵帮助晋军,一同去打虢国。宫之奇预料祖国将亡,无法挽救,只得带着家小,趁早逃到曹国去了。

        这样,晋献公在虞公的“慷慨帮助”下,轻而易举地把虢国灭亡了。晋军得胜回来,驻扎在虞国,说要整顿人马,暂住一个时期,虞公还是毫不戒备。不久,晋军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就把虞国也灭亡了,虞公被俘,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出的美玉,仍然回到了晋献公的手里。

2 唇亡齿寒的寓意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形容事物是彼此相依的,舍弃其一就会影响到另一半,因为它们是共存亡的。 事物是彼此相依的,舍弃其一就会影响到另一半,因为它们是共存亡的。 弱小的势力相依为命应该联合对抗外敌.事物是彼此相互依存的。只要没有了一个,另一个必定会惨败。只有相互依存,才可以生存更久。要把目光放远。

3 唇亡齿寒材料

        发音chún wáng chǐ hán

        解释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出处《左传·僖公五年》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近义词荣辱与共、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死相依、互相关注、辅车相依、巢毁卵破、巢倾卵破、休戚相关

        反义词隔岸观火、素昧平生、水火不容、同床异梦、势不两立

唇亡齿寒的故事2

        词目唇亡齿寒

        读音chún wáng chǐ hán

        释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近义词荣辱与共、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死相依、互相关注、辅车相依、巢毁卵破、巢倾卵破、休戚相关

        反义词隔岸观火、素昧平生、水火不容、同床异梦、势不两立

        押韵词零碎不全、百举百全、吃水忘源、金玉之言

        出自:春秋时流行的一句谚语。见于《左传》、《墨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而虞、虢这两个国家山水相连,他们的祖先又都姓姬,所以相处的十分和睦。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个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

        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虢国。晋军得胜归来,借口整顿兵马,驻扎在虞国,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又灭掉了虞国,活捉了虞公。荀息特意找回宝玉和良马,当面归还给晋献公。晋献公望着失而复得的宝物,十分得意地说:“宝玉还是我原来的那一块,没有变样。只是这马又多长了一颗牙齿,比去年大一岁了。”

唇亡齿寒的故事3

        四字成语:唇亡齿寒

        出自:《左传·僖公五年》:“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吕氏春秋·权勋》

        解释: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反之,嘴唇无齿则一无是处。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成语故事: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 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 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 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 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 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 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唇亡齿寒的故事4

        虞国地处晋国和虢国之间。晋国要去攻打虢国,欲向虞国借路通过,担心虞国不会答应。

        晋国的臣子荀息向晋献公献计说:“你如果肯把那块垂棘的玉石和那匹待产的马送给虞国国君,向他借路,他一定会答应的。”

        晋献公说:“垂棘的玉石是我祖传的宝贝;待产的那匹马,是我最好的一匹马。如果虞国收了这两件东西,又不肯借路给我们,那时候怎么办?”

        荀息说:“他如果不答应借路,一定不敢随便收下我们的礼物;如果收了,那一定是答应借路了。他收下了也没关系,那块玉石和那匹骏马,只是暂时属于他罢 了,最后还是会归还我们的。我们把玉石放在虞国,只不过是把它从内室移到外室;我们把马送给虞国,也只不过是把马从这个马圈关到那个马圈里去罢了。要把玉 石和骏马拿回来,易如反掌!”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把礼物送去给虞国,然后向虞国借路。虞国国君得了玉石和骏马,立刻答应了晋国的要求。

        虞国国君的臣子宫之奇站出来劝虞国国君:“这样做是危险的,虢国是我们的邻邦,和我们的关系像嘴唇和牙齿一样。如果借路给晋国去攻打虢国,虢国灭亡了,我们虞国还能够保全吗?请您不要答应借路给晋国!”

        虞国国君并没有采纳宫之奇的意见。

        晋军势不可挡,一举消灭了虢国。过了三年,晋国果然兴兵灭了虞国。荀息把从前送给虞国国君的玉石、骏马都拿回了晋国。

        晋献公连声称赞荀息料事如神,感叹道:“虞国和虢国都是小国,只有联合起来、团结一致,别国才不敢冒犯这两个国家。真是唇亡齿寒啊!”

唇亡齿寒的故事5

        唇亡齿寒的故事讲的是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虞君说,虞虢两国就像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唇亡则齿寒,但虞君并没有将劝告听进去,所以导致自己的国家被灭。

1 唇亡齿寒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而虞、虢这两个国家山水相连,他们的祖先又都姓姬,所以相处的十分和睦。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个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

        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虢国。晋军得胜归来,借口整顿兵马,驻扎在虞国,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又灭掉了虞国,活捉了虞公。荀息特意找回宝玉和良马,当面归还给晋献公。晋献公望着失而复得的宝物,十分得意地说:“宝玉还是我原来的那一块,没有变样。只是这马又多长了一颗牙齿,比去年大一岁了。

2 唇亡齿寒的故事延伸

        注音chún wáng chǐ hán

        出处《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共虞、虢之谓也。”

        解释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近义词荣辱与共、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死相依、互相关注、辅车相依、巢毁卵破、巢倾卵破、休戚相关

        反义词隔岸观火、素昧平生、水火不容、同床异梦、势不两立

        押韵词零碎不全、百举百全、吃水忘源、金玉之言

        谜语口无遮挡

        例句我们两厂关系密切,~,我们哪能不帮你们渡过难关?

3 唇亡齿寒的故事读后感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两者利害相关,互相依存。宫之奇用这个恰当的比喻,指出了虢、虞两个小国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虞公没有听信宫之奇的劝谏,只顾得贪图眼前利益,缺乏远见和纳谏情怀,结果既损害了虢,也葬送了虞的江山,自己还沦为了俘虏。唇亡齿寒的'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

唇亡齿寒的故事6

        唇亡齿寒的主人公是宫之奇、虞公

        唇亡齿寒: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宫之奇的简介:

        宫之奇,春秋时虞国辛宫里人,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

        虞公的简介:

        虞公是春秋时代姬姓的公爵诸侯,是周朝皇室的后裔。

唇亡齿寒的典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样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彼此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唇亡齿寒的启示:

        事物是彼此相依的,舍弃其一就会影响到另一半,因为它们是共存亡的。

唇亡齿寒的故事7

        最近我读了《中国历史故事集——唇亡齿寒》这个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虞国的国君和宫之奇的故事。

        有一年,临近的晋国给虞君送上一匹千里马和一对玉璧,请求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虞君看看玉璧、摸摸千里马,马上同意。宫之奇阻拦道:“不行!俗话说:‘唇齿相依,唇亡齿寒’,咱们和虢国联合,还不至于亡国;虢国要是给灭了,咱们就会亡国了!”但虞君坚持自己的意见,宫之奇还想再说几句,被百里奚阻拦,就只好带着家小偷偷的跑了。晋国灭了虢国,一回头把虞国顺便灭了,虞君和百里奚当了俘虏。

        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我觉得虞国和虢国都是小国,两国关系密切。亡了一国,另一国就保不住了,只有团结才能强盛,这就是“唇亡齿寒”。我认为做事不能像虞国的国君一样,爱贪小便宜,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大局。应该和宫之奇一样,做事谨慎,考虑全面、周到。

        就像我们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一样,保护好环境,人的身体自然健康;如果环境恶化,人类将不会避免死亡,正如同“唇亡齿寒”。

唇亡齿寒的故事8

唇亡齿寒 ,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休戚相关,荣辱与共。语本《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 复假道於 虞 以伐 虢 。 宫之奇 谏曰: 虢 , 虞 之表也; 虢 亡, 虞 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 虞 虢 之谓也。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六:时虽已下 荆楚 , 孟昶 有唇亡齿寒之惧。

唇亡齿寒的故事

        春秋时,晋国的邻近有虢、虞两个小国。晋国想举兵攻打虢国,但要打虢国,晋国大军必须经过虞国。

        晋献公于是用美玉和名马作礼物,送给虞国国君虞公,请求借道让晋军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谏劝虞公不要答应,但虞公贪图美玉和名马,还是答应给晋献公借 道。宫之奇劝谏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依靠呀!虢国和虞国两国就好像嘴唇和牙齿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岂能自保?一旦晋国灭掉虢国,虞国一定会跟着被灭 亡。这"唇亡齿寒"的道理,您怎么就不明白?请您千万不要借道让晋军征伐虢国。"虞公不听谏劝。

        宫之奇见无法说服虞公,只得带着全家老小,逃到了曹国。

        这样,晋献公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虢国。晋军得胜归来,借口整顿兵马,驻扎在虞国,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又灭掉了虞国。

唇亡齿寒的意思

        释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近义词荣辱与共、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死相依、互相关注、辅车相依、巢毁卵破、巢倾卵破

        反义词隔岸观火、素昧平生、水火不容、同床异梦

        押韵词零碎不全、百举百全、吃水忘源、金玉之言

        谜语口无遮挡

        歇后语豁牙子过冬

        出自:春秋时流行的一句谚语。见于《左传》、《墨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典故:《左传·僖公五年》中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虞君说,虞虢两国像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唇亡则齿寒,[4]但虞君未听劝告最终也为晋所灭。

        成语大意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辅,颊骨也;车牙床也;颊骨在外,牙床在内,不可一日离也,故曰相依。唇,口缘也;齿,当唇之牙也;唇在外,齿在内,唇亡则齿自寒。(《宫之奇谏假道》)

        注释

        假道:借路。

        虞(yú):周代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一带。

        虢(ɡuó):周代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境内。

        宫之奇:虞的大夫(古官名)。

        谏:旧称规劝君主、尊长,使改正错误。

        译文:

        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上书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不可助长,对外敌不可忽视。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么可能有第二次?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

        出处《唇亡齿寒》选自《春秋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唇亡齿寒的故事9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先后吞灭了很多弱小的诸侯国。晋国的国土面积和军事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此时,晋献公已把目光盯在了虞、虢二国上,以便扫除障碍,向中原地区发展。

        晋献公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臣荀息替晋献公拟定了一条绝好的计策。他建议用良马玉璧向虞公送重礼,行 贿借道,去讨伐虢国,破坏虞、虢的联盟,然后各个击破。对于这一计策,晋献公开始有点犹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虽然晋献公对荀息的计策十分赞同,但对赠送良马、玉璧这些稀世之宝却有些割舍不下,并担心虞公收了重礼还不肯借道。荀息笑道:“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晋献公还不放心地说:“虞国大夫宫之奇十分精明能干,只要宫之奇在,定能识破送礼借道的蹊跷,必然劝虞公拒收礼物,事情就不好办了。”荀息说道:“大王不知,宫之奇的为人,聪明而不固执,又自小和虞君在一起,他肯定不会强谏,强谏也无益。再说白璧宝马,人见人爱,玩好在耳目之前,由此而招到的祸事则是以后才有的事,这是具有上等智力的人才能意识、预见得到的,那虞君是中智以下的人,他是没有这个见识的,所以此事肯定能办成。”听后,晋献公这才放心,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公过去只是听说过这些宝物,但无缘亲眼观赏,时感遗憾。当时一见到这两件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一向力主联虢拒晋的大夫宫之奇急忙劝阻道:“晋使词谦礼重,必然于我国不利,虞虢唇齿之邻,久已结盟,方得国泰民安。俗话说得好:‘唇亡齿寒’。大王千万不可答应借道!”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

        虞公终于不听劝谏,答应了晋使借道的要求。荀息回国后把虞公答应借道的事回复了晋献公。献公喜出望外,当即决定拜里克为大将,荀息为副将,率领兵车400乘,精兵二万人攻打虢国,占领了虢国的下阳(今山西省平陆县北)。

        三年之后,晋献公又一次派荀息向虞国借道伐虢。虞公依然十分慷慨地允许借道。大夫宫之奇急忙又谏道:“虞和虢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虢国亡了,虞国怎么能存在下去?晋国万万不可依赖!我们怎么能与贼寇一起玩乐?一次借道,已经破坏虞虢联盟,铸成了大错。岂能再错下去?过去虞虢两国结成联盟,互相帮助,紧密团结,别国才不敢轻举妄动,欺负我们,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说的不正是虞国和虢国吗?”虞公却不以为然,认为宫之奇太多虑。

        宫之奇觉得身为重臣,眼看国家将亡,却无能为力,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走前留下四句话:“贪图人家白璧宝马,等于自己甘心饮毒酒啊!也像开了大门迎接强盗一样的啊!嘴唇没有了,牙齿自然要受寒冷啊!”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 虞国,消灭了 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附:

        《宫之奇小传》

        宫之奇是春秋时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北)人,生卒年不详。他明于料事,且有远见,是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春秋时期,宫之奇坚决主张虞虢联盟,以对抗晋国。

        晋献公十九年(前659年),晋国向虞国假道伐虢,宫之奇对虞君说:“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又说:“虞之与虢,唇之与齿,唇亡则齿寒。”劝说虞君联虢抗晋。虞君不听,借道给晋。

        宫之奇为了虞国的安危,尽了很大的努力,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唇亡齿寒的故事10

        成语唇亡齿寒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春秋时,晋国的近邻有虢、虞两个小国。晋国想并吞这两个小国,计划先打虢国。但是晋军要开往虢国,必先经过庚国,如果虞国出兵阻拦,甚至和琥国联合抗晋,晋国虽强,也将难以得逞。

        晋国大夫荀息向国君晋献公建议:“我们用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出的美玉,作为礼物,送给虞国,要求借路让我军通过,估计虏公一定会同意的。”晋献公说:“这名马和美玉是我们晋国的两样宝物,怎可随便送人!”荀息笑道:“只要大事成功,宝物暂时送给虞公,还不是等于放在&己家里!”晋献公明白这是荀息的计策,便派他带著名马和美玉去见处公。

        处国大夫宫之奇知道了荀息的来意,便劝虞公千万不要答应晋军“借路”的要求,说道:*虢虞两国,一表一里,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如果虢国灭亡,我们虞国也就要保不住了!”

        可惜目光短浅、贪财无义的虞公,竟不听宫之奇的良言忠告,反而相信了晋国的阴谋欺骗,不但答应“借路”,而且愿意出兵帮助晋军,一同去打虢国。宫之奇预料祖围将亡,无法挽救,只得带着家小,趁早逃到曹国去了。

        这样,晋献公就在虞公的“悚慨帮助”下,轻而易举地把虢国灭亡了。晋军得胜回来,驻扎在虞国,说要整顿人马,暂住一个时期,庚公还是毫无戒备。不久,晋军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就把虞国也灭亡了。虞公被伴,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出的美玉,仍然回到了晋献公的手里。

        桐叶封弟,指帝王封拜。周代,叔虞为周成王的胞弟,据传叔虞与成王玩耍,成王把一桐叶剪成一个似玉圭的玩具,对叔虞说:我将拿着玉圭封你。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给叔虞。唐在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一百里,所以叫唐叔虞,姓姬,字子于。史称“桐叶封弟”。

       成语,典出《吕氏春秋·览部》卷十八〈审应览·重言〉。周代,叔虞为周成王的胞弟,据传叔虞与成王玩耍,成王把一桐叶剪成一个似玉圭的玩具,对叔虞说:我将拿着玉圭封你。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给叔虞。唐在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一百里,所以叫唐叔虞,姓姬,字子于。史称“桐叶封弟”。

       《史记·晋世家》:“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 假虞灭虢又称作假途灭虢,假道灭虢。

       虞国,也称北虞,春秋时期诸侯国,位于山西晋南,古称河东境内,国君为姬姓,都城遗址坐落在中条山脉最低平最开阔之处的平陆县古城村。

       假途灭虢之战,是春秋初年晋国诱骗虞国借道,一石双鸟,先后攻灭虢、虞两个小国的一次作战。

       “假虞灭虢”是东周初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汉语成语典故。

       虞国和虢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周武王灭商后,封王室宗亲周仲为虞公,封地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部。封周文王的弟弟虢仲、虢叔为虢公。虢叔的封地在荥阳,史称东虢,后于春秋初年被郑国所灭。虢仲的封地原在陕西宝鸡,后迁至今三门峡市,称西虢。西周时期,西虢历代国君均为周王室的重臣。西周末年,遇犬戎之乱,虢公石父殉难,其子虢翰袭爵,虢翰不尊周平王,周、虢关系紧张。虢翰卒,其子忌父嗣位,入朝臣服,尽释前嫌。从虢公忌父起,历代虢公皆被周王室倚为重臣,以遏制郑国。

       在虢、虞国之北为晋国。周惠王时,晋国国君为晋献公。晋献公欲成就霸业,频频对外用兵,兼并或控制了邻近数十个小国和狄、戎部落。晋献公欲渡河南下,开疆拓土,虞国和虢国成为其下一步要兼并的对象。

       此时的虢国也很强大,它的疆域北至黄河以北的下阳城(今山西平陆县南部),西达今陕县、卢氏,南达今嵩县北部,东至今渑池县境,其都城为上阳城(今三门峡市区李家窑村一带)。而毗邻晋国的虞国比较弱小,但地势险要,是晋国通往虢国的必经之路。虢、虞两国相互依存,结成联盟。

       晋献公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他知道,不灭虞国,兼并虢国是纸上谈兵。而欲灭虞国,虢国必然出兵相助,晋国必将损兵折将,无功而返。这时,大臣荀息向献公献上计谋。一为美人计。选晋国美女献给虢公丑,虢公丑纳受了美女,日听*声,夜接美色,怠弃政事。二是离间计。献公重贿犬戎,挑拨犬戎与虢国的关系,于是,犬戎与虢国开始连年的战争。三是假途之计。献公用白玉之璧、千里宝马,贿赂虞公,请借虞国之道,出兵伐虢。虞公贪图财宝,竟许诺晋国假道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谏说:“虢,虞之唇也,唇亡齿寒,晋今日取虢,而虞明日从而亡也。”虞公不听,遂许晋国。

       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晋献公遂借道于虞,率军南下,一举攻陷虢国要塞下阳。当时,虢公丑与犬戎正大战于桑田(今灵宝境内),闻下阳失守,急回师相救,犬戎却追袭于后,虢军大败。虢公丑幸免于难,回到上阳守御。晋军围上阳五个月,城中粮柴俱绝,士卒疲惫,百姓日夜号哭,城池岌岌可危。晋使人射箭于城内,要虢公投降,虢公曰:“吾先君为王卿士,吾不能为降诸侯”,虢公丑乘夜开城,带公族突围,率家眷奔往京师洛邑。上阳城破,虢国灭亡。晋军回师,灭掉虞国。

       从1957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对虢国墓和上阳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出土文物数量之多、价值之高,令人惊叹。它们在默默地诉说着像谜一样的虢国历史,而“唇亡齿寒”也成了千古遗训。 成语“河东狮吼”中“河东”一词出处:河东是主角柳氏的郡望,代指柳氏。

       北宋的时候,有一太常少卿、工部尚书陈希亮,亮有一儿子叫陈慥,此人狂放不羁,傲视世间,视荣华富贵为粪土,尽管是官宦之后,不坐车,不载官帽,和我们今天爱摆架子,摆谱的人不一样。隐居龙丘。当地人不知道他的来历,就叫他“方山子”。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不期遇上陈慥,两人系成为好友。陈慥在龙丘的房子叫濯锦池,宽敞华丽,家里养着一群歌妓,客人来了,就以歌舞宴客,就有点象我们招待客人进歌厅的意思差不多。而陈慥的妻子柳氏,性情暴躁凶妒,每当陈欢歌宴舞之时,就醋性大发(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拿着木杖大喊大叫,用力椎打墙壁(当然她不敢打陈慥,否则就会遭到休妻的惩罚)弄得陈慥很是尴尬。苏东坡就写了一首诗取笑陈慥: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河东是柳氏的郡望,暗指柳氏。“狮子吼”一语来源于佛教,意指“如来正声”,比喻威严。后来这个故事被宋代的洪迈写进《容斋三笔》中,广为流传。河东狮吼的典故从此确立,至今仍然是凶悍妻子的形容词。又因为陈慥字季常(**中就是以这个名字出现的),后来人们就把怕老婆的人称为“季常癖”。

       成语故事

       宋朝有一位文学家苏轼,又叫苏东坡。他擅长诗词,文章也写得很好,是朝中重臣,皇帝非常看重他。不过有一次,有人参奏他写诗讥刺朝政,皇帝很生气,就把他从从朝中贬到黄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

       苏东坡在黄冈有个好友陈慥,号季常。他们两人的爱好差不多,都喜欢游山玩水,写诗作赋,喜欢研究佛教的道理,还喜欢在一起饮酒。他们饮酒的时候,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请来一些歌女舞女,在一边歌舞助兴。可是陈慥的夫人柳氏很有个性,而且最爱吃醋,很不满意陈慥的行为,尤其不满意的就是陈慥喝酒时找美女来斟酒夹菜,跳舞唱歌。有时,舞女、歌女正唱着歌、跳着舞,柳氏就来了,把美女们全都赶走,还说:你们喝酒就好好喝酒,弄这些女孩子来,给你们斟酒夹菜,跳舞唱歌。有什么好的?是酒会多出来,还是菜会多出来?后来,陈慥跟苏东坡两人在喝酒的时候,就既不敢用伴舞,也不敢用伴唱了。

       一天晚上,苏东坡又到陈慥家来。陈慥说:今儿晚上,咱们两个好好地喝酒。好吧。陈慥把苏东坡留下,吩咐下人做了一桌丰盛的菜,搬上好酒。两个人一边喝着酒,一边谈佛论道。佛教重点讲的是一个空字,两人讲来讲去,越讲越泄气。陈慥说:我们两个讲来讲去,把情绪搞坏了。我知道有两个美女唱得非常好,今晚干脆请她们给咱们唱两首歌。咱们边听边喝,不是挺好吗?嫂夫人要是听见,还不得急了啊?你就注意点吧。她已经睡着了。况且,她也就是闹一阵子,过后就没事。不用管她。陈慥立刻吩咐手下人把那两个歌女找来,还说:不要唱激昂的,要抒情一点的,声音不要太大。这下两个歌女明白了,他原来还是害怕夫人柳氏听见。

       陈慥和苏东坡端着酒杯,听着两位歌女给他们唱歌,又觉得人世并不全都是空,也有美好的东西。比如喝着酒听着歌,这就挺好嘛。没料到夫人的丫鬟听见客厅里边有唱歌的声音,赶紧向夫人禀报,今天老爷改了方子,白天不唱,改成晚上唱了。“夫人穿好衣服,从屋里出来一听,真是在那唱呢,顿时怒火中烧,”好啊,晚上你也不歇着,在这唱什么。“一边说,一边”啪、啪”地拍窗户。两人赶紧说:“打住打住,咱别唱了。”只好便这么散了。

       第二天,苏东坡写了首诗,送给陈慥。这首诗是:“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意思是说,您这位居士真是挺可怜哪,又说空又说有,晚上不睡觉。说了半天,护法的狮子来了,这么一叫唤,吓得您连拄杖都掉了,心里空空荡荡的。这话语带双关,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说您这位夫人嗓门太大,都要赶上狮虎之声了;说河东狮子,是因为柳氏老家是河东人。

       “河东狮吼”这条成语,就是说好吃醋,在家里边管着男人的女人。苏东坡写诗的时候,还带一点褒义,因为狮子是佛教的护法神,发展到现代,基本属于贬义。有时候也拿来开玩笑这么说。

       今天关于“假道伐虢成语故事”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假道伐虢成语故事”,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