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有哪些三年级下册_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有哪些三年级下册

       感谢大家给予我这个机会,让我为大家解答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有哪些三年级下册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囊括了一系列与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有哪些三年级下册相关的问题,我将全力以赴地回答并提供有用的信息。

1.小学语文三年级成语故事有哪些

2.成语故事《亡羊补牢》教案

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有哪些三年级下册_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有哪些三年级下册

小学语文三年级成语故事有哪些

       一、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廉洁的县官,他审问一个拿了公家一枚铜钱的仓库管理人。那人说:“不就是一枚铜钱吗?”他提笔写下一行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意思就是说,一天偷一枚铜钱,一千日就是一千枚;天天用绳锯木头,木头也会断;水珠天天滴在石头上,石头也会被滴穿。

       [提示]比喻虽然力量小,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能做出很难办到的事来。也作“滴水穿石”。

       二、百发百中

       在楚国的一个练武场上,许多射手在比武射箭,有个射箭能手养由基,连续几次射中靶心,有好事者说:“射中靶心,还算不了什么。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那还差不多。”养由基站稳脚步,张弓搭箭,一箭射在了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上,大家都拍手叫好。

       [注释]发:射箭。

       [提示]形容射箭或射击技术非常高明。

       三、无价之宝

       战国中期,魏国有一个农民在地里耕作时,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玉。他把玉献给魏王。魏王叫老玉工鉴定,老玉工说:“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块罕见的宝玉。”魏王问:“这块玉值多少钱?”老玉工说:“有钱也买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价,也只能看一下而已。”魏王大喜,重赏了献玉的人。

       [提示]指极其稀有的珍贵物品。

       四、画龙点睛

       南北朝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传说他在一所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都没画眼睛。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有了眼睛,龙会飞走的。”人们以为他说大话。他只好为两条龙画上眼睛。立时雷电破壁,两条龙腾空而去,墙上只剩下没有眼睛的两条龙。

       [提示]比喻作文或讲话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内容更精辟有力。

       五、手不释卷

       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善于领兵作战,立下不少战功。但他有一个毛病:不愿读书。吴王孙权对他说:“你掌管军政大权,应该多读兵书和史书。”他回答:“抽不出时间。”孙权说:“光武帝领兵打仗时,手都从来不离开书,你比他还忙吗?”从此,吕蒙努力学习,成了一个有学问的将领。

       [注释]释:放开。卷:书本。

       [提示]形容勤奋学习或看书入迷。

成语故事《亡羊补牢》教案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语故事(精选2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语故事1

        记得我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特别喜欢过寒假,因为只有寒假到了,年就到了,就可以回乡下放烟花爆竹了,想想就高兴!

        盼望着盼望着,寒假终于到了,我们全家开车去乡下爷爷奶奶家过年,一路上我都在迫不及待的提醒爸爸:到了奶奶家要买各种各样的烟花。爸爸的每一个点头允诺,都让我好开心啊!我们开了一天的车晚上才到奶奶家,第二天一早,我早已忘记路途的辛苦和疲劳,就央求爸爸带我去买烟花,爸爸在我的无休止的拉扯下,拖着疲惫的身体带我去买烟花,我们买了好多好多的各种各样的烟花,一路上我抱着烟花开心的大步的往家走。

        一到家,我就拉着爸爸陪我到楼顶上去放烟花,爸爸说烟花只有在晚上放才好看,可是我实在等不急了,就想过把瘾,可大人们又不让我一个人放,说危险。

        上到楼顶,爸爸让我拿着长杆烟花,举向天空,手伸得远远的;我不敢乱动,这造型俨然像个木偶,然后爸爸谨慎地打开火机,火机里的一小簇火苗子瞬间把烟花的引子点着了,只见火星四射,霹雳霹雳的一阵声响;我的双手感受到烟花冲上天的那股颤抖余劲,吓得我顾不上在天空绽放的绚丽多彩的烟花,一扔烟花杆儿,捂着耳朵撒腿就跑,找到一个自以为安全的地带,紧紧闭上眼睛,待烟花没有了声响,我才偷偷地、慢慢地睁开眼睛盯着放完的烟花,刚放下手,烟花如同调皮的娃娃又霹雳一声喷响了一下,把我吓个抖擞:哇!喷出来的烟花真的好漂亮!爸爸提醒我要注意安全;切记没有放完,就拿起烟花观看,警惕这种特殊状况带来的伤害。因为目睹了烟花绽放时光彩夺目地美丽,我胆子逐渐大了起来,放完一根还想再放一根,可爸爸非等天黑再放。

        好不容易熬到天黑吃完饭,爸爸却在跟伯伯、叔叔们聊着天,看着大家聊天一时半会也结束不了,我的心默默地盘算着,趁大人们不注意偷偷地拿了几根烟花叫哥哥姐姐带我上楼顶去,绽放的烟花实在太美了,我们点了一根又一根,我一直捂着耳朵,远远看着,也不忘提醒哥哥姐姐们捂上耳朵,他们问我为什么?我说:这样爸爸妈妈就听不见,我们就可以尽情地放烟花呀!"他们还没听完我说的话就仰着头哈哈哈的大笑起来,记忆中,我当时还反应不过来,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笑话我。

        时至今日,我是三年级的学生了!每每回想起这件偷放烟花的事情,我都会不自觉的暗自发笑:当时的自己真是太可笑了,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听不见的同时别人也不会听见;真是自欺欺人哪,就像课本里的掩耳盗铃的故事主人翁一样愚蠢!哈哈哈哈。

成语故事2

        今天,我们学了生字“心”,妈妈说“心”字可以组成很多成语,可我一着急一个也拼不出来。妈妈有点生气了。唉……

        妈妈看着心急如焚的我说:“算了吧,我心潮澎湃也没用,你自己要心中有数,学习可不能心不在焉,心神不定的,而要心口如一。你认真时,妈妈看了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你的表现也令我们心花怒放。

        我呢也应该心平气和的和你说话,我生气并不是对你拼不出成语心灰意冷了,更不会心胆俱裂,妈妈只是有点心直口快,我想我们是心心相印、心照不宣的,所以妈妈的意思宝宝一定能心领神会。虽然有时候你不是那么心甘情愿、心悦诚服的,但是妈妈不希望你有心高气傲的表现,而要成为一个心明眼亮、心灵手巧的宝宝。如果你能理解上面一半的意思,我就心满意足了”。

        唉,爸爸也说为了不让妈妈心烦意乱,我又能心安理得地得到表扬,那就只有自己努力吧!看来爸爸和妈妈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哦,我心悦诚服!

成语故事3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成语故事4

        我读了一本《中华成语故事》不光学习了很多成语,还知道它们分别对应的故事,特别有意思。其中,我最喜欢幽默诙谐的叫《空中楼阁》的故事。

        故事讲了一个财主从没出过远门,一天他看到邻村的一栋楼房很羡慕,心想:“我有钱,也可以造呀!”财主一回家,就找了几个工匠来造楼房,工匠们很快就买来材料,开始打地基造房子了。

        有一天财主来看,很不满意地说:“我要的是三楼,谁让你们从一楼开始的。”工匠们哭笑不得赶紧放下东西走人,只留下财主一个人在地基上发愣。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金钱是永远抵不过智慧的,小朋友们千万不要学习那无知的财主哦!

成语故事5

        这个典故源于于唐。刘束的《隋唐佳话》。唐朝时,大臣许敬宗为人非常自傲轻慢,凡属他见过的客人,尽管经人介绍,也常常忘记很快,如果再见面如同生人一样。有的人就讥讽他记性太差了。

        许敬宗则回答说:"像你这样的人,我当然很难记住。但是假如碰到像南朝的何逊、刘季绰、沈约、谢兆等著名学者,我即使在黑暗中摸索,也能辨认出来。"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没有师傅或门径,独自探索知识或技术的掌握与创造。

成语故事6

        西汉武帝时,有个叫韩安国的官员,因犯法被送进监狱。狱吏田甲常常侮辱他。韩安国气愤地说﹔”谁能料定死灰就不能重新燃起来呢﹕”田甲听了说﹔”燃吧,如果再燃起来,我就撒泡尿浇灭它。”

        不久,韩安国被释放出狱,重新做了官。田甲得知后,怕受到报复,逃走了。这时,韩安国扬言﹔”田甲若不赶快回来,我就要把他全家杀掉。”田甲只好出来自首﹐见到韩安国时吓得面无人色,连连叩头求饶。韩安国说﹔”起来吧﹖像你一样的人,才不值得报复呢﹖”出自《汉书》

成语故事7

        这个成语讲的是宋朝的杨时苦心求学的故事:杨时考中了进士,却不去做官,而是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进行学习。程颢死后,杨时又在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那时,他已经四十岁了。有一天,杨时去拜见程颐时,恰逢程颐正在睡觉,而杨时与他的朋友游酢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等候。外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了。

        古人对求学的态度尚且如此诚心,今人更需把握眼前良好的学习机会。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安逸舒适的生活。

成语故事8

        汉语拼音lì lì zài ěr

        近义词:余音绕梁

        反义词:混浊不清

        成语出处宋·陈文蔚《祭朱先生》:“念昔暂违,今焉永诀,历历在耳,言犹未绝。”

        成语解释形容听到的某种声音清清楚楚地盘旋在耳边。

        历历在耳造句班主任在毕业前说的话,仍然历历在耳。

        历历在耳的成语故事

        陈文蔚(约公元1210年前后在世)字才卿,上饶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泰初前后在世。师事朱熹。尝举进士。庆元中,(1198)馆于朱熹家,课其诸孙。又讲读铅山。端平二年,(1235)都省言其所作尚书类编,有益治道,诏补迪功郎。学者称克斋先生。文蔚著有克斋集十七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成语故事9

        注音jiàn lì wàng yì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刘邦死后,大权落在吕后手里,吕氏安排吕产、吕禄掌握国家大权,不得人心。吕后死后,老臣周勃、陈平想办法铲除吕家势力,就请老丞相郦商的儿子郦寄出面约他的好朋友吕禄外出打猎,借机杀掉吕禄,郦寄被封为大将军。

        典故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解释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见钱眼开

        近义词见钱眼开、唯利是图、利令智昏

        相反词见利思义、舍生取义、见义勇为

        成语举例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

成语故事10

        拼音mài lǐ zuān hé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王戎是出名的吝啬鬼。他家里种了许多优良的李子树,李子又大又甜。他怕别人得到他这样好的种子,所以在卖李子前,把所有李子的核都挖出来。

        典故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俭啬》。

        释义先钻李核,然后出卖,免得别人得到良种。形容极端自私。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成语举例王戎卖李钻核,不胜鄙吝;成王剪桐封弟,因无戏言。清·程允升《幼学琼林·花木》。

成语故事11

        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

        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韩湘子以花蓝技水而渡;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

        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

        成语“八仙过海”根据这个传说而来。又叫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成语故事12

        拼音shā zhì jiào zǐ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曾子的妻子要去市场,她的儿子哭闹着要跟她去。妻子要他回去并许诺回来就杀猪给他吃。妻子从市场回来,曾子抓住一头猪就要杀,妻子说那只是骗小孩的话。曾子说:“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说到要做到。”

        典故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曾子曰:‘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韩非子·外诸说左上》

        释义彘:猪。父母说话算数,教子诚实无欺。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父母说话算数

        相近词曾子杀彘

成语故事13

        拼音bù wǔ zhī hè

        成语故事西晋时期,尚书左仆射羊祜家里养了一只白色的丹顶鹤,他十分喜欢这只鹤。鹤在吃饱喝足后尽情狂舞,他向客人夸奖鹤是如何有灵性,客人前去观看,鹤因为有生人在场,怎么也不起舞,让客人大失所望,说这是一只不舞之鹤。

        出处昔羊叔子有窑主善舞,尝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而不肯舞。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释义舞:舞蹈。不舞蹈的鹤。比喻名不副实的人。也用来讥讽人无能。

        用法作主语、宾语;用来讥讽人无能

        相近词无能之辈

        反义词栋梁之材

        示例方宰淄时,松裁弱冠,过蒙器许,而驽钝不才,竟以不舞之鹤为羊公辱。

成语故事14

        一天,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事后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何不这样说,他这个人,一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内心一快乐就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这个故事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正是有了这种勤奋不倦的为学精神,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天道酬勤,一个人如果有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精神,再配合科学的工作、学习方法,一定会取得成功。

成语故事15

        故事讲的是李白小的时候很聪明,贪玩、不好学。一天,他趁人没注意,丢下书本,溜出去玩。他四处闲逛,走啊走啊,不知不觉,来到一条小溪边,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溪边吃力的磨着铁杵。

        李白觉的很奇怪,上前问到:“老婆婆您在干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铁杵磨成绣花针。”李白吃了一惊问:“这个铁杵几年才能磨完?”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就能磨成绣花针。”李白听了从此刻苦学习、仔细观察,成了中国一位大诗人。

        《铁杵成针》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认真去做都能成功。

成语故事16

        成语:不求甚解

        拼音:bù qiú shèn jiě

        解释: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成语故事:

        东晋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陶渊明,小时候家里很穷,靠很少的农田维持生计。长大后,他曾几次做官,又因为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几次辞官回家。他不贪图荣华富贵,喜欢过清静悠闲的田园生活。在耕作之余,他勤奋读书,并自称为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读书不要过于咬文嚼字,死钻牛角尖,应该深刻领会书中的要旨。这个成语比喻读书不认真,理解不深入。

成语故事17

        秦朝末年,有一个农民起义军领袖,名叫陈胜,字涉。

        陈胜青年时代,曾经做人家的雇农,替别人耕地。有一次,他停下耕田,走到田埂上休息。他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对另一个雇农说:“我们当中如果有人富贵了,可不能忘掉别人。”

        一同当雇农的人都笑话他:“你给人家当雇农,怎么会有富贵呢?”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志向!”

        陈胜、吴广起义之时,陈胜因为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忍不拔的品质,因此得到了众人的拥护,成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成语故事18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十分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齐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十分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此刻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成语故事19

        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意思是守信用之交。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少年时在太学读书,与汝南人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读书后,同归乡里。范式对张劭说:“我两年后回来,那时我将要去府上拜见尊亲,再看看令郎令嫒。”

        与此同时两人还约定了拜见的日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间约定的日期将至。张劭把这件事禀告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饭食以迎接挚友的到来。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这么长的时间,你与他又相隔千里,你怎么能那么相信那约定的时间呀?”

        张劭说:“巨卿是守信的人,必定不会违背。”母亲说:“要是果真如此,我要为你们酿酒。”到了约定的这一天,范式真得如期而至。他升堂拜饮,尽欢才散。

成语故事20

        成语解释:头长得像獐子一样;眼睛则像老鼠一样。形容人穷酸的样子或面貌丑陋;神情狡诈。

        成语出处:《旧唐书·李揆传》:“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成语造句: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端庄的,獐头鼠目的,衣冠齐楚的,蓝缕破烂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成语辨析:与“贼眉鼠眼”有别:侧重于形容面貌;“贼眉鼠眼”侧重于形容神情。

        成语使用: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21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之后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成语故事《亡羊补牢》教案(通用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我整理的成语故事《亡羊补牢》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故事《亡羊补牢》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读课文中的4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窟窿”“叼”等字。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亡羊补牢》的故事。

        3、理解“亡羊补牢”“劝告”等词语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初步体会寓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一) 理解“寓言”的意思

        1、可以说说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也可以说说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

        (二) 揭题解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亡羊补牢》。

        2、你知道每个字的意思了吗?理解“亡”和“牢”的字意。引导理解题意。

        二、初读感知

        1、 自学课文:读准字音,想想课文哪些句子写“亡羊”,哪些句子写“补牢”?

        2、 交流:课文讲那个牧羊人丢了几次羊?

        找出第一次发现丢羊和丢羊原因的句子。板书:发现

        指导:读准多音字“圈”,范写“窿”提示第11笔,“叼”的最后一笔是什么?

        找出第二次发现又丢羊和丢羊原因的句子。板书:发现

        再次书写“窟窿”和“叼”

        3、找出牧羊人“补牢”的句子。 板书:赶快 没丢过

        4、讲故事大意:用上“发现…… 发现……赶快没丢过……”

        三、体会寓意

        (一)抓“劝”切入,初知寓意

        1、牧羊人第一次丢了羊,邻居曾经怎样劝他?找出句子,理解“街坊”。

        2、“劝”和“说”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劝”指发现别人的问题,让别人改正)

        3、练读对话。如果说第一次丢羊是个意外,那么第二次是什么原因?

        4、看图说话,看到牧羊人使劲地修补羊圈,这回街坊们在说什么?

        ( 如果…… 幸亏……)

        5、小结:牧羊人不听劝告,继续丢羊,听了劝告,不再丢羊。可见,做错了事听听别人的劝告,及时改正是多么重要。

        (二)抓“劝”展开,理解寓意

        1、教师用白话讲《战国策》庄辛劝告楚襄王的故事。

        《亡羊补牢》的故事最早来源于古时候的一个“劝告”故事。战国的时候,有个叫庄辛的大臣发现楚王整天不理朝政,东游西荡的。庄辛很担心,对楚王说: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楚国必将灭亡。楚王不听,结果5个月以后,秦国兵打进来了,楚王吓得没了办法,连忙请庄辛出主意,庄辛说了很多话,其中一句就是:“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2、理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的意思

        听了故事,你说楚王丢羊了吗?那么庄辛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亡羊”其实指?——有了错误 “补牢”呢?——及时补救 未为迟也——还不算迟。

        楚王听了庄辛的话,立即改正了错误,终于是使楚国免遭了这次灾难。

        (三)顺“劝”回归,学讲故事

        1、一个小小故事的改变了楚王,改变了楚国的命运,可见这个故事多么有意义,你们愿意把它讲下来吗?

        2、你想把这个故事讲给谁听,为什么?(讲给有缺点必须改正的人听,讲给自己听,多想想自己的缺点,争取改正。)

        四: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讲故事

 成语故事《亡羊补牢》教案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

        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作业设计:

        1、背诵这则寓言。

        2、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成语故事《亡羊补牢》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理解寓言的寓意。

        (3)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

        (4)通过网络了解更多有关寓言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敢于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获求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从寓意中得到教育。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一)重、难点:

        (1)理解寓言包含的道理。

        (2)对“牢”、“亡”、“亡羊补牢”意思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分析

        媒体选择上,有如下目的

        (1)突破难点,解决问题。在学生解决字意时,利用课件出示“牢”字的字义演变并出“牢”的象形文字,使学生生动清晰的了解“牢”字古今意义的转变。

        (2)出示名言,突出重点。学生揭示寓意时,用课件出示拉封丹名言,既明白又简练地概括出寓言分身体(故事本身)和灵魂(道理)两部分。通过名言进一步牢固掌握《亡羊补牢》的故事内容和寓意。

        (3)开阔视野,扩展课外。在学完本课内容后,学生又产生有关寓言知识的许多问题。于是我就把知识延伸课外,通过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获求更多寓言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

        将计算机多媒体融入语文课堂,以学说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智能地学习,是当今语文教学的大趋势。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引导质疑

        今天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他们不知道咱们三一班同学有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用心读书,愿意思考,敢于提出问题。是吗?今天,我们就把这一优点充分展示出来好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小寓言(板书:亡羊补牢)谁能读?谁再来试试?齐读一下吧!“亡”是本课的生字,看来你们都认识了。看到这个题你有问题吗?学生自由提问。看到题目你们就提出这么多问题,可真棒。能解决吗?你们想怎么解决?好,旧请同学们用你们自己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在读书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请你和平时一样做个小记号,试着解决一下,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呆会儿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

        开始吧。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解决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牢)”牢“字字意也有变化。请看大屏。

        课件出示:“牢”字字义演变。突破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说到寓意)在这儿,老师有一句名言送给同学们

        课件出示出拉封丹名言使学生更清楚了解寓言分身体(故事本身)和灵魂(寓意)两部分。对《亡羊补牢》的故事和寓意理解更加深刻。

        寓言的身体就是故事本身,谁能把寓言的身体再展示给大家,来读读课文?透过寓言的身体可以看到寓言的灵魂,谁能再说一说《亡羊补牢》这则寓言的灵魂是什么?

        你还解决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这么一个小故事,你们却知道这么多,真了不起!其实,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收获。你的问题越多,收获也就越多。

        寓言的世界丰富多彩,透过这则小寓言,你们的小脑瓜里也一定又会想到很多很多,会产生许多的疑问。你想问什么吗?

        啊!同学们产生了这么多的疑问,想找到答案吗?好,就让我们走进寓言的广阔世界。

        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进入校制网页《寓言之家》,这里有寓言知识、动画寓言、连环画寓言、连接相关网站(《伊索寓言》、拉封丹、中国古典寓言网等)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上网了解更多的寓言知识。同时让孩子领悟到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寓言之家”有趣吗?谁能说一说做完客,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还有什么收获?

        读了这么一则小寓言,你们有了这么多问题,又有了这么多收获。使老师想到一句话:有思才有疑,有疑才有得。我相信你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善问、会问,在问中获求更多的知识。

        板书:29、亡羊补牢

        有思必有疑,有疑必有得

        流程图:

 成语故事《亡羊补牢》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九个生字,学写“窿、叼”两个生字。正确认读“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劝告、后悔”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2、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三、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老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九课《寓言两则》,请大家一起把课题念一念。

        2、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小故事中有一个大道理。

        二、理解题意,渗透学法

        1、今天这节课上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检查朗读,书写难字

        1、提出初读要求

        要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随机正音

        出示句子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①窟窿 long 轻声洞的意思

        ②圈,多音字,组词

        ③指名读生字,句子

        ④齐读

        ⑵书写难写的字

        窿 叼

        ⑶生各书写一遍

        3、检查二到五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课件出示,多指名读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四、理解题意,渗透学法

        1、老师在布置预习时,请小朋友们回家查一下字典,了解“亡”跟“牢”的意思,那现在哪位小朋友能来说说,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2、了解字词的意思除了这个方法外,还有更有效的方法,比如在文章中找到藏了这两个字意思的句子,谁找到了?

        3、那在课题中,“亡”的意思是丢失。那“牢”的意思就是宝盖头是表示房子,以前牛、羊住在一起,“牢”就是给牛羊住的地方。课文中是指“羊圈”。

        5、小结:亡羊补牢就是羊丢了,把羊圈修好

        五、精读课文

        1、亡羊就是丢失了羊,故事中,这位养羊人共丢了几次羊?都是怎么丢的?请小朋友们再读一遍课文,边读边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1)第一次: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①第一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

        出示:因为 ,所以养羊的人少了一只羊。

        (2)第二次: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依然是那个窟窿惹得祸。这时你想对养羊人说些什么呢?

        2、街坊也像你们一样的热心,当他在第一次丢羊的时候,就在劝他了,找出来读读。

        3、对着街坊(解释:邻居)的好言相劝,养羊人却是什么反应?(说出他的不在意,无所谓)

        4、第一次丢羊后,如果你就是养羊人,你还会想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5、出示:羊已经丢了,就不用修羊圈了。

        比较有什么不同?

        6、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心情大不一样,他非常地——后悔!此时,如果你就是养羊人,你是怎么做的呢?

        指导朗读

        7、思考:第二次丢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8、修好了羊圈后,以后,羊圈里的羊再也不丢了!那这时修好羊圈晚不晚?

        因此,古人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六、联系生活,体会寓意

        1、试想,当然劝过他的街坊正在好路过这儿,他会说些什么?

        2、丢了两次羊了,如果再不修羊圈的话,后果会?

        3、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的错误,只要( ),就( )。

        4、在生活学习中,你有没有碰到过“亡羊补牢”的事情?(老师可以先举个身边的例子:比如不按时完成作业)

        5、你能不能根据老师的提示来用自己的话来讲一下这个故事呢?

        6、总结:请小朋友们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我们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第一次 第二次

        丢 丢

        不补 赶快堵

        又少 再没丢

        为时已晚 为时不晚

 成语故事《亡羊补牢》教案5

        这次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寓言两则》之一的《亡羊补牢》。我准备从教材,教法,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亡羊补牢》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寓言故事。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为: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寓言故事。

        二、说教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本课,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点拨法。

        三、说教学设计:

        一、 题目切入,引发期待:

        (设计理念:以题目切入,紧扣题眼“亡”“牢”,既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又使学生意识到相同的字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的意思会发生变化。)

        二、学习字词,了解大意。

        1、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2、出示生字词:认读,集体纠正。 重点指导:多音字:圈

        (设计理念:字词疏通为课文的理解扫清了障碍。)

        三、深入学习,理解寓意。

        1、朗读课文,掌握故事主要内容。

        2、指导重点句式,把握人物形象。

        (1)养羊人和街坊的对话。(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出示句子: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2)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的想法。(转换句式)

        出示投影: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设计意图: 通过对重点句式的指导,使学生明白了反问句、双重否定句这些特殊句式在表达中的独特作用;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为揭示故事寓意做好了铺垫。)

        四、创设交流情景,揭示故事寓意。

        在特意创设的情境里学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容易进入角色。在“修”与“不修”的后果对比中,寓意的揭示自然是水到渠成。试用“亡羊补牢”的道理处理问题,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亡羊补牢的重要性,深化了寓意,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说板书设计

        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次板书。

        在整个板书内容的设计中,我充分遵循生成的规律,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由故事的起因、经过到结果,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而揭示小故事,大道理。力求通过板书让孩子们能根据板书的内容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

       好了,今天关于“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有哪些三年级下册”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有哪些三年级下册”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