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有哪些 四年级_关于古人求学的成语故事有哪些四年级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成语故事有哪些 四年级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三国有什么成语故事

2.破釜沉舟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3.有关三国的成语故事大全

4.小学语文四到六年级下册课本中会出现的成语故事、名人故事、作文话题、口语交际等内容?

成语故事有哪些 四年级_关于古人求学的成语故事有哪些四年级

三国有什么成语故事

        1.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

        1、单刀赴会

        周瑜死后,刘备为了和吴国重新联合起来,答应孙权等他攻占西川后就把荆州交给吴国。

        这时刘备已经很强大了,他的军队很快就攻占了西川。刘备在西川建立了蜀国,派关羽和他儿子关平驻守在荆州。

        孙权听说刘备占领了西川,派大使到蜀国向刘备要荆州。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计谋,写了一封信交给吴国的大使,让他到荆州去找关羽。

        吴国的大使拿着信来到荆州,却被关羽拒绝了。关羽说:“这么重要的事,我怎么能相信一封信呢?”然后就把大使赶回了吴国。

        孙权大怒:“刘备分明就是在捉弄我。”鲁肃出了一个主意:请关羽到吴国来吃饭,趁机把他抓起来,逼迫关羽交出荆州,不然的话就杀死他。

        关羽接到邀请信后,笑着说:“我才不怕他们,我一个人去,看他们敢把我怎么样?”

        第二天,关羽乘船来到吴国。鲁肃早已经布置好了军队,只要关羽不答应,马上就把他抓起来。

        在酒席上,鲁肃笑嘻嘻的提出归还荆州的事,关羽就说:“我今天是来喝酒的,国家的大事我们不谈”但鲁肃还是一个劲儿地提起荆州。

        过了一会儿,关羽站起来拉住鲁肃说:“我有点醉了,荆州的事以后再商量吧。”说完就拉着鲁肃向江边走去。

        吴国的士兵怕误伤到鲁肃,不敢对关羽下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关羽拉着鲁肃走出去。关羽一直把鲁肃拉到江边才放开手。等吴国军队来追赶时,关羽的船已经开出很远了。

        2、得陇望蜀

        东汉初年,有两个反对光武帝的地方势力,一个是割据巴蜀的公孙述,一个是称霸陇西(今甘肃东部)的隗嚣。公元32年,大将军岑彭随光武帝亲征陇西的隗嚣,将隗嚣围困在西域,把公孙述的援兵也包围了起来。光武帝见一时攻破不了城池,就留了一封诏书给岑彭,自己先回京城去了。岑彭接到诏书一看,上面写着:如果攻占了陇地两城,便可率军攻打蜀地的公孙述。人总是不知足的,我也一样,已经得到陇地,又希望得到蜀地。

        陇:在今甘肃东部,陕西南部;蜀:在四川中西部。现在一般用这个成语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有贬义。

        虽然得陇望蜀的典故最早发生在刘秀身上,然而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样一段和这个成语相关的故事:

        曹操已得东川,主簿司马懿进曰:“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曹操叹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刘晔曰:“司马仲达之言是也。若少迟缓,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操曰:“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

        还记得应该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翻的是连环画版的演义。看到这一节后不禁沾沾自喜自己又学到一个新成语,但同时总觉得用在这个地方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却又说不上来。现在想来大概是因为那时印象中的曹操是白脸,一个反面人物,那么他怎么会不复望蜀,不贪心呢?

        我起初给曹操找的解释是他怕陷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益州。几乎就在这个想法产生的那一刻,它立即被我否定了。原因上面司马懿和刘晔已经替我解释了。

        那么就是因为战线太长,因为襄樊和合肥战场的压力了。但这也是不成立的。襄阳曹仁,合肥张辽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将才,而且当时这两线的战事并不是那么吃紧。再说有满宠李典等人的协助和“贼来乃发。”的木夹的指点,即便是逍遥津这样的会战,坚守到救兵到来也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只能是曹操老了。这里的老不是指年龄,不是老骥伏枥那个老,而是一种在于内心的沧桑,厌倦和疲惫。连年的征战特别是赤壁战后破马超灭张鲁这几年这几仗,那颗曾经不已的壮心里的烈火渐渐熄灭了。是的,曹操的心已经老了,没有了如日中天的气势与 *** ,论英雄的豪情,观沧海的壮志,赋赤壁的雄心,到如今都只剩下了一抹晚照。

        逍遥津战后,错过了平西川最好机会的曹操同众官议曰:“此时可收西川否?”刘晔曰:“今蜀中稍定,已有提备,不可击也。不如撤兵去救合肥之急,就下江南。”于是只有退兵,留夏侯渊,张颌守汉中。

        2. 三国演义里有哪些成语故事越多越好

        孟德献刀[mèng dé xiàn dāo]《三国演义》里的情节,为了除掉祸国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计,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杀董卓,不料却被发现,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瞒了过去。

        割须弃袍[ gē xū qì páo ]割掉胡须,丢掉外袍。 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割须弃袍是一则成语故事,来源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第58回,曹操率军与马超在潼关交兵,曹军被打败后马超追击曹操时,曹操为了不被认出来,把胡须割掉,把长袍丢弃之事。描写了曹操狼狈逃窜的景象。

       

        桃园三结义[táo yuán sān jié yì] 桃园三结义最初是《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三顾茅庐[ sān gù máo lú ]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跃马檀溪[yuè mǎ tán xī]跃马檀溪,是指刘备在情急之下、驱赶乘马跳出檀溪,从而逃脱追杀的典故。

        怒鞭督邮[nù biān dū yóu]“怒鞭督邮”是中国经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情节,摘自第二回,主要叙述张飞殴打贪官污吏的经过,生动的刻画出张飞这一人物正直好义的性格。

        辕门射戟[ yuán mén shè jǐ ]是历史典故,最早出自《三国志·吕布传》,吕布为了阻止袁术击灭刘备所使的计谋。后来罗贯中将这个典故改编为脍炙人口的“吕奉先射戟辕门”,也就是《三国演义》第十六回,是三国名将吕布以他精湛的箭法平息了一场战争。

        草船借箭[ cǎo chuán jiè jiàn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火烧赤壁 [ huǒ shao chì bì ] 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3.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成语故事

        桃园结义 草船借箭 三顾茅庐 乐不思蜀 望梅解渴

        4. 《三国演义》里还有什么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

        sā抄ngùmáolú

        [释义]

        指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

        元·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辨形]

        庐;不能写作“芦”。

        [近义]

        礼贤下士

        [反义]

        拒人千里

        妄自尊大

        [用法]

        用作褒义。有时可用于讽刺某些人摆架子;一次两次请不来。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动宾式。

        [例句]

        ①刘厂长~;终于把身怀绝技的老工人请回厂。

        ②新任厂长~;终于把他请出来当总工程师。

        5. 有关三国的成语故事大全

        舌战群儒、万死不辞、海枯石烂、强词夺理、泪流满面

        一、舌战群儒 [ shé zhàn qún rú ]

        解释: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翻译:“诸葛亮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二、万死不辞 [ wàn sǐ bù cí ]

        解释: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死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貂蝉曰:‘适间贱妾曾言,但有使令,万死不辞。’”

        翻译:貂蝉说:“刚才我说过,只要有使令,死一万次也不推辞。

        三、海枯石烂 [ hǎi kū shí làn ]

        解释: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汝要说我降,除非海枯石烂 。

        翻译:你想让我投降,除非海水干涸、石头腐烂。

        四、强词夺理 [ qiǎng cí ó lǐ ]

        解释:强词:强辩;夺:争。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翻译:上一人忽然说:‘诸葛亮所说,都无理强辩,都不是正经的讨论,不必再说。’

        五、泪流满面 [ lèi liú mǎn miàn ]

        解释:眼泪流了一脸。形容极度悲伤。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回:“言讫,以印绶付之,泪流满面。”

        翻译:说完,把印交给他,眼泪流了一脸。

        6. 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兄弟你看看这么多成语够了不?

        妄自菲薄

        智取陈仓

        七擒七纵

        六出祁山

        舌战群儒

        单刀赴会

        得陇望蜀

        负重致远

        出言不逊

        兵贵神速

        吴下阿蒙

        断头将军

        车载斗量

        势如破竹

        老牛舐犊

        如嚼鸡肋

        坚壁清野

        巢毁卵破

        顾曲周郎

        一身是胆

        超群绝伦

        七步之才

        才占八斗

        空城计

        如鱼得水

        髀肉复生

        如饮醇醪

        步步为营

        偃旗息鼓

        七步成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身在曹营心在汉

        欲擒故纵

        乐不思蜀

        刮骨疗毒

        计收姜维

        计取陈仓

        苦肉计

        江东赴会

        吕布戏貂禅

        击鼓骂曹

        蒋干盗书

        走马荐诸葛

        张飞赔罪

        设连环计

        义放曹操

        桃园结义

        水淹七军

        诸葛亮吊孝

        辕门射戢

        黄忠请战

        回荆州

        横槊赋诗

        三英战吕布

        曹操献刀

        单骑救主

        马跃檀溪

        初出茅庐

        过五关斩六将

        捉放曹操

        桃园三结义

        大意失荆州

        三国归晋

        火烧连营

        赤壁大战

        草船借箭

        三顾茅庐

        画饼充饥

        望梅止渴

        7. 关于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三顾茅庐,初出茅庐,舌战群雄,锦囊妙计,羽扇纶巾, 鼎足三分, 过五关斩六将、乌合之众、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虚张声势、步步为营, 桃 园 三 结 义

        三 顾 茅 庐

        官 渡 大 战 后, 曹 操 打 败 了 刘 备。 刘 备 只 得 投 靠 刘 表。

        曹 操 为 得 到 刘 备 的 谋 士 徐 庶, 就 慌 称 徐 庶 的 母 亲 病 了, 让 徐 庶 立 刻 去 许 都。 徐 庶 临 走 时 告 诉 刘 备, 隆 中 有 个 奇 才 叫 诸 葛 亮, 如 果 能 得 到 他 的 帮 助, 就 可 以 得 到 天 下 了。

        第 二 天, 刘 备 就 和 关 羽、 张 飞 带 着 礼 物, 到 隆 中 去 拜 访 诸 葛 亮。 谁 知 诸 葛 亮 刚 好 出 游 去 了, 书 童 也 说 不 准 什 么 时 候 回 来。 刘 备 只 好 回 去 了。

        过 了 几 天, 刘 备 和 关 羽。 张 飞 冒 着 大 雪 又 来 到 诸 葛 亮 的 家。 刘 备 看 见 一 个 青 年 正 在 读 书, 急 忙 过 去 行 礼。 可 那 个 青 年 是 诸 葛 亮 的 弟 弟。 他 告 诉 刘 备, 哥 哥 被 朋 友 邀 走 了。 刘 备 非 常 失 望, 只 好 留 下 一 封 信, 说 渴 望 得 到 诸 葛 亮 的 帮 助, 平 定 天 下。

        转 眼 过 了 新 年, 刘 备 选 了 个 好 日 子, 有 一 次 来 到 隆 中。 这 次, 诸 葛 亮 正 好 在 睡 觉。 刘 备 让 关 羽、 张 飞 在 门 外 等 候, 自 己 在 台 阶 下 静 静 地 站 着。 过 了 很 长 时 间, 诸 葛 亮 才 醒 来, 刘 备 向 他 请 教 平 定 天 下 的 办 法。

        诸 葛 亮 给 刘 备 分 析 了 天 下 的 形 势, 说:“ 北 让 曹 操 占 天 时, 南 让 孙 权 占 地 利, 将 军 可 占 人 和, 拿 下 西 川 成 大 业, 和 曹、 孙 成 三 足 鼎 立 之 势。” 刘 备 一 听, 非 常 佩 服, 请 求 他 相 助。 诸 葛 亮 答 应 了。 那 年 诸 葛 亮 才 27 岁。

        8. 关于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三顾茅庐,初出茅庐,舌战群雄,锦囊妙计,羽扇纶巾,

        鼎足三分,

        过五关斩六将、乌合之众、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虚张声势、步步为营,

        桃

        园

        三

        结

        义

        三

        顾

        茅

        庐

        官

        渡

        大

        战

        后,

        曹

        操

        打

        败

        了

        刘

        备。

        刘

        备

        只

        得

        投

        靠

        刘

        表。

        曹

        操

        为

        得

        到

        刘

        备

        的

        谋

        士

        徐

        庶,

        就

        慌

        称

        徐

        庶

        的

        母

        亲

        病

        了,

        让

        徐

        庶

        立

        刻

        去

        许

        都。

        徐

        庶

        临

        走

        时

        告

        诉

        刘

        备,

        隆

        中

        有

        个

        奇

        才

        叫

        诸

        葛

        亮,

        如

        果

        能

        得

        到

        他

        的

        帮

        助,

        就

        可

        以

        得

        到

        天

        下

        了。

        第

        二

        天,

        刘

        备

        就

        和

        关

        羽、

        张

        飞

        带

        着

        礼

        物,

        到

        隆

        中

        去

        拜

        访

        诸

        葛

        亮。

        谁

        知

        诸

        葛

        亮

        刚

        好

        出

        游

        去

        了,

        书

        童

        也

        说

        不

        准

        什

        么

        时

        候

        回

        来。

        刘

        备

        只

        好

        回

        去

        了。

        过

        了

        几

        天,

        刘

        备

        和

        关

        羽。

        张

        飞

        冒

        着

        大

        雪

        又

        来

        到

        诸

        葛

        亮

        的

        家。

        刘

        备

        看

        见

        一

        个

        青

        年

        正

        在

        读

        书,

        急

        忙

        过

        去

        行

        礼。

        可

        那

        个

        青

        年

        是

        诸

        葛

        亮

        的

        弟

        弟。

        他

        告

        诉

        刘

        备,

        哥

        哥

        被

        朋

        友

        邀

        走

        了。

        刘

        备

        非

        常

        失

        望,

        只

        好

        留

        下

        一

        封

        信,

        说

        渴

        望

        得

        到

        诸

        葛

        亮

        的

        帮

        助,

        平

        定

        天

        下。

        转

        眼

        过

        了

        新

        年,

        刘

        备

        选

        了

        个

        好

        日

        子,

        有

        一

        次

        来

        到

        隆

        中。

        这

        次,

        诸

        葛

        亮

        正

        好

        在

        睡

        觉。

        刘

        备

        让

        关

        羽、

        张

        飞

        在

        门

        外

        等

        候,

        自

        己

        在

        台

        阶

        下

        静

        静

        地

        站

        着。

        过

        了

        很

        长

        时

        间,

        诸

        葛

        亮

        才

        醒

        来,

        刘

        备

        向

        他

        请

        教

        平

        定

        天

        下

        的

        办

        法。

        诸

        葛

        亮

        给

        刘

        备

        分

        析

        了

        天

        下

        的

        形

        势,

        说:“

        北

        让

        曹

        操

        占

        天

        时,

        南

        让

        孙

        权

        占

        地

        利,

        将

        军

        可

        占

        人

        和,

        拿

        下

        西

        川

        成

        大

        业,

        和

        曹、

        孙

        成

        三

        足

        鼎

        立

        之

        势。”

        刘

        备

        一

        听,

        非

        常

        佩

        服,

        请

        求

        他

        相

        助。

        诸

        葛

        亮

        答

        应

        了。

        那

        年

        诸

        葛

        亮

        才

        27

        岁。

        9. 三国时期有哪些成语故事

        1.草船借箭: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你家都督知道,否则就不灵了。” 鲁肃信以为真,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从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此时顺风顺水,曹操想追也来不及。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2.笑容可掬:三国时期,司马懿率军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笑容可掬地坐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急忙赶回解围。

        3.死而后已: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博闻强识: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自幼天资聪颖,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备。8岁时就能写文章,他的诗词歌赋文笔清新流畅。《典论》中的《论文》一篇是我国文学批判史上杰出作品。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公元220年他废汉自立为皇帝

        10. 有关于源自三国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回刘备):指给答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5、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破釜沉舟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Ⅰ 人教版四年级到六年级课本的成语故事的重点人物(就是主角)及成语的解释(既寓意)

        入木三分、守株待兔、亡羊补牢、胸有成竹、买椟还珠、邯郸学步、揠苗助长、舍本逐末 鹏程万里

        Ⅱ 小学四年级下册学过的成语故事有

        1.望梅止渴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2.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3.洛阳纸贵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4.草木皆兵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5.邯郸学步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6.闻鸡起舞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7.指鹿为马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8.请君入瓮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案,常遇到一些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进到瓮里,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9.掩耳盗铃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10.胸有成竹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目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Ⅲ 四年级上册语文比喻做事心里已经有了全盘是成语故事什么

       

        胸有成竹,运筹帷幄

        Ⅳ 适合给小学三四年级讲的成语故事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自相矛盾,叶公好龙守株待兔,拔苗助长铁杵成针,闻鸡起舞亡羊补牢,盲人摸象滥竽充数,买椟还珠

        Ⅳ 四年级上册,我们学习了两个成语故事分别是什么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呼风唤雨的世纪

        Ⅵ 四年级上册所有的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

        1、九死一生

        jiǔ sǐ yī shēng

        解释九:表示极多。形容经历很大危险而幸存。也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

        出处战国·楚·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2、七手八脚

        qī shǒu bā jiǎo

        解释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上堂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

        3、五颜六色

        wǔ yán liù sè

        解释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引伸为各色各样。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四回:“惟各人所登之云,五颜六色,其形不一。”

        4、三朋四友

        sān péng sì yǒu

        解释泛指各种朋友。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五:“常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有一班无赖子弟,三朋四友,和他擎鹰放鹞,驾犬驰马,射猎打生为乐。”

        5、一干二净

        yī gān èr jìng

        解释形容十分彻底,一点儿也不剩。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回:“他是‘一毛不拔’,我们是‘无毛不拔’,把他拔的一干二净,看他如何。”

        Ⅶ 一至四年级学过哪些成语故事

        亡羊补牢,惊弓之鸟,南辕北辙,刻舟求剑,胸有成竹,杏林春满

        Ⅷ 四年级的全部名人名言和出外处,成语故事

        1、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举凡写关于书籍作用的文章的人都会用到。而许多名言辞典中也可以查到这句话。但如果查遍《高尔基全集》,恐怕没人查得到与这句话一模一样的话来。

        查《世界名言大词典》“读书与书籍”小节,可以查到如下的最为相关的名言以及出处:

        每—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高尔基论青年》(注1)

        找到《高尔基论青年》一书,“高尔基谈自己的少年时代”一节,得到证实。(注2)

        这个例子表明,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是经某高明之手,将高尔基的一段讲演录“升华”而来。但是,高尔基的原话只是讲了他的个人感受,是个特例;而改造过的名言却上升为人类,成了普遍真理。这种无端的修饰或润色,除了有拔高名人之嫌,更在逻辑上犯了以偏概全的过错。

        2、刘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这句话,可能是流传最广,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一句“名言”,由于把书和药进行类比,非常有说服力,因此好多文章借此多有生发,论述得头头是道。但是它的出处在哪里呢?如果在图书馆查工具书,许多辞典没有出处;有的说它是出自刘向;少数说出自《说苑》;更少数(注3)则指明是出自《说苑·建本》。

        但是,如果找来《说苑》的《建本篇》翻看一遍,其中近似的话只有:

        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於学问以修其性。(注4)

        今本《孟子》里也查不出“莫知以学愈愚”的话。查《说苑校证》此句的夹注:

        卢曰:“今见《外书·性善辨》。”承周按,今《外书》伪也,窃此文耳。(注5)

        查《中国文化史词典》“孟子外书”条:

        ……东汉赵歧《孟子题辞》曰:“又有《外书》四篇,《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其文不能弘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另据宋孙奕《履斋示儿编》说:“昔尝闻前辈有云:‘亲见馆阁中有《孟子外书》四篇,曰《性善辨》,曰《文说》,曰《学经》,曰《为政》。’”此书在宋代似尚存在,其亡佚当在宋以后,今本系明人伪造。(注6)

        看来,“以学愈愚”的原始出处在今天无法确证是《孟子》,那么归于刘向也似乎说得过去,但“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呢?

        Ⅸ 四年级下册所有的古诗,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

        神话故事(无)

        古诗: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篙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四时田圆杂兴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记蛱蝶飞.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不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成语故事(无)

        寓言(无)

        Ⅹ 四年级本册书中成语故事有哪些是上册的。

        一心一意、一分为二、不三不四(三心二意)、四面八方、四通八达、 五光十色(五颜六色)、六神无主、七零八落(七上八下)、五花八门、半斤八两、九牛一毛、九一生、九牛二虎之力 十全十美(十万火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千军万马(千载难逢)、万紫千红(万水千山) 一目十行 一心一意 一五一十 一刀两断 一言为定 一字千金 一朝一夕 一字之师 一叶知秋 一路平安 一路顺风 一箭双雕 三心二意 三长两短 四面八方 四通八达 五颜六色 五湖四海 五光十色 五花八门 五谷丰登 七上八下 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 万众一心 成千上万 万古流芳 万紫千红 五马分尸 万人空巷 万马奔腾 一言九鼎 五十步笑百步 接二连三、三番五次、三令五申、九一生、百炼成钢、百孔千疮、千方百计、千夫所指、千头万绪、万变不离其宗、亿万斯年 一丝一毫、一毛不拔、一点一滴、一朝一夕、一针一线、一知半解、一鳞半爪、三三两两、三言两语、九牛一毛 七零八落、横七竖八、七上八下、乱七八糟、七手八脚、七嘴八舌、七拼八凑、杂七杂八、七折八扣、五花八门、五光十色、千头万绪 说三道四、不三不四、低三下四、丢三落四、朝三暮四、推三阻四、颠三倒四、欺三瞒四、调三窝四 一唱一和 一呼百应 一干二净 一举两得 一落千丈 一模一样 一暴十寒 一日千里 一五一十 一心一意 表里如一 不值一文 不屑一顾 不堪一击 不可一世 不拘一格 沧海一粟 一毛不拔 参差不一 一知半解 两面三刀 三长两短 二话不说 不二法门 独一无二 二虎相斗,必有一伤 二龙戏珠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说一不二 一清二白 一石二鸟 一穷二白 三番五次 三三两两 三头六臂 三心二意 三言两语 三生有幸 三令五申 三头六臂 三足鼎立 三思而行 三顾茅庐 挑三拣四 不三不四 丢三落四孟母三迁 入木三分 日上三竿 岁寒三友 四分五裂 四面八方 四通八达 四平八稳 四脚朝天 四海为家 颠三倒四 低三下四 狼烟四起 名扬四海 家徒四壁 四大皆空 四海升平 说三道四 四面楚歌 五光十色 五湖四海 五花八门 五颜六色 三番五次 五谷丰登 五花大绑 五马分尸 五体投地 五脏六腑 五毒俱全 五大三粗 五彩缤纷 三五成群 三山五岳 六神无主 六亲不认 五脏六腑 之内 六亲无靠 六月飞霜 三头六臂 五音六律 五颜六色 六道轮回 三宫六院 六出奇计 六尘不染 七情六欲 七颠八倒 七零八落 七拼八凑 七上八下 七手八脚 七嘴八舌 横七竖八 乱七八糟 七窍生烟 八面玲珑 八仙过海 八方呼应 八珍玉食 八面威风 半斤八两 八拜之交 才高八斗 胡说八道 七拼八凑 耳听八方 八百孤寒 八面圆通 七拉八扯 七老八十 八方支援 九一生 九牛一毛 愁肠九转 含笑九泉 九泉之下 九天揽月 三跪九叩 九九归一 九烈三贞 九霄云外 九五之尊 十病九痛 十拿九稳 十全十美 八九不离十 十年寒窗 神气十足 十万火急 十寒一暴 十恶不赦 十里长亭 十面埋伏 目下十行 十恶五逆 百步穿杨 百川归海 百读不厌 百发百中 百废待兴 百感交集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百年不遇 百炼成钢 百密一疏 百年不遇 百思不解 百年大计 百顺百依 百战百胜 百折不挠 成千上万 白发千丈 千人一面 各有千秋 流芳千古 名垂千古 千补百衲 千变万化 千军万马 千疮百孔 千锤百炼 千差万别 千差万错 千乘万骑 决胜千里 感慨万千 碧空万里 包罗万象 百万雄兵 百万雄师 不远万里 成千上万 光芒万丈 千呼万唤 千山万水 千难万险 排除万难 惊恐万状 万紫千红 千丝万缕

有关三国的成语故事大全

       破釜沉舟的主人公是项羽

       破釜沉舟_釜:煮饭用的一种锅;舟:船。打破饭锅,凿沉渡船。比喻决一死战。

       项羽的简介: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是与孙武、韩信等人齐名的顶级名将之一。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公元前209年从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巨鹿之战摧毁章邯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长江段西)边自刎。

小学语文四到六年级下册课本中会出现的成语故事、名人故事、作文话题、口语交际等内容?

       舌战群儒、万死不辞、海枯石烂、强词夺理、泪流满面

       一、舌战群儒 [ shé zhàn qún rú ]

       解释: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翻译:“诸葛亮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二、万死不辞 [ wàn sǐ bù cí ]

       解释: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死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貂蝉曰:‘适间贱妾曾言,但有使令,万死不辞。’”

       翻译:貂蝉说:“刚才我说过,只要有使令,死一万次也不推辞。

       三、海枯石烂 [ hǎi kū shí làn ]

       解释: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汝要说我降,除非海枯石烂 。

       翻译:你想让我投降,除非海水干涸、石头腐烂。

       四、强词夺理 [ qiǎng cí duó lǐ ]

       解释:强词:强辩;夺:争。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翻译:上一人忽然说:‘诸葛亮所说,都无理强辩,都不是正经的讨论,不必再说。’

       五、泪流满面 [ lèi liú mǎn miàn ]

       解释:眼泪流了一脸。形容极度悲伤。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回:“言讫,以印绶付之,泪流满面。”

       翻译:说完,把印交给他,眼泪流了一脸。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有些人安于现状,乐而忘返。还形容有些人乐而忘本。

       南柯一梦

       这个成语来源于公元九世纪中国唐代作家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

       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风习习,树影婆娑,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夜晚,亲友们都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

       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名。考了三场,文章写得十分顺手。等到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名列第一名。紧接着皇帝进行面试。皇帝见淳于棼长得很帅,又很有才气,非常喜爱,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状元郎成了驸马郎,一时京城传为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于棼勤政爱民,经常到属地内调查研究,检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洁有效,当地百姓大为称赞。三十年过去了,淳于棼的政绩已是全国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几次想把淳于棼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后,都纷纷涌上街头,挡住太守的马车,强行挽留他在南柯继任。淳于棼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他的政绩,就赏给他许多金银财宝,以示奖励。

       有一年,擅萝国派兵侵犯大槐国,大槐国的将军们奉命迎敌,不料几次都被敌兵打得大败。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官员们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人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时养尊处优,享尽荣华,一旦国家有事,却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要你们有什么用?”

       这时宰相想起了政绩突出的南柯太守淳于棼,于是向皇帝推荐。皇帝立刻下令,调淳于棼统率全国的精锐兵力与敌军作战。

       淳于棼接到皇帝的命令,立即统兵出征。可是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军刚一交战,就被打得一败涂地,手下兵马损失惨重,他自己也险些当了俘虏。皇帝得知消息,非常失望,下令撤掉淳于棼的一切职务,贬为平民,遣送回老家。淳于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羞愤难当,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他按梦境寻找大槐国,原来就是大槐树下的一个蚂蚁洞,一群蚂蚁正居住在那里。

       “南柯一梦”有时也指人生如梦,富贵权势虚无缥缈。

       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因小怨而爆发了一场战争! 年轻的越王勾践以范蠡为军师,使吴军大败,年老的吴王也因伤重而亡! 年轻的夫差登上了王位。他发誓消灭越国。三年后,夫差率领雄兵攻伐越国。双方交战后,越败吴胜,吴国大军攻至越都会稽。 文种买通离间吴国大臣伯嚭与夫差极力周旋,终于让夫差动了怀仁之心,不灭越国。越国得以保存。勾践率王后与范蠡入吴为奴。为奴三年后,夫差生病。范蠡抓住良机,让勾践为夫差尝粪而寻找病源,此举彻底感化了夫差,从而释放了勾践。 回到越国的勾践,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绳子,绳子一端栓着一只奇苦无比的猪苦胆,每天醒来,勾贱第一件事就是先尝一口奇苦无比的苦胆!二十年,他雷打不动,天天如此。 公元前473年,勾践秘起藏于民间的三万雄兵,一举将姑苏城团团围困。此时,夫差还有五万兵马,却因粮草难济而不敢出城一战。 勾践创下了人类君王史的奇迹!他苦心励志,发愤强国,创下了以小打大,以弱胜强,以卵击石的人间神话!卧薪尝胆的典故被称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经典中的经典,勾践的超人意志或许更有人类意义!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哀鸿遍野

       解释: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游离失所的灾民。哀鸿:哀鸣的大雁.

       《诗经·小雅》中有一篇题为《鸿雁》的诗。其中有两句是:“鸿雁于飞,哀呜嗷嗷。”

       它的意思是说: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呻吟呼救的凄惨景象。

       由于这两句诗,后来人们就把不得安居的难民叫作“哀鸿”;形容受难的人民极多,几乎到处都有,就说是“哀鸿遍野”或“遍地哀鸿”。

       原诗中“哀呜嗷嗷”的“嗷嗷”两字,后来还常常用来形容啼饥叫饿的嘈杂之声,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给点吃的)”。

       爱屋及乌

       解释: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传说,殷商末代的商纣王是个穷奢极欲、残暴无道的昏君(参看《助纣为虐》)。“西伯”(西部诸侯之长)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因为反对纣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办法才得以出狱。当时,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周文王回到岐山后,下决心要推翻商朝的统治。他首先聘得军事家姜尚(即姜太公)为军师,积极练兵备战,又兼并了邻近的几个诸侯小国,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接着,又将都城东迁至丰邑(今陕西省户县附近),准备向东进军。可是,迁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儿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继续担任军师。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异母弟姬奭〔shì 〕(即召公)是武王的两个得力助手。同时,武王还得到了其他几个诸侯的拥护。于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纣。大军在孟津(今河南孟县之南的一个黄河渡口)渡过黄河,向东北挺进,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因为商纣王已失尽人心,军队也多不愿为他送命,于是逃的逃、降的降,起义的起义,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纣王自杀,商朝就此灭亡。以后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称为周朝。

       当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不能使局面稳定下来,武王心里还没有谱,因此有些担忧。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议。汉朝人刘向编撰的《说苑·贵法》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大意是说:周武王打败了殷商,召见姜太公,问道:“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太公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

       原文中所谓“余胥”,是指地位最低下的小吏,奴隶主贵族的管家之类。(余,末等的意思;胥;胥吏。)

       汉朝人伏胜编撰的《尚书大传·大战》里也有类似的记载: “纣死,武王惶惶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这段记载,与《说苑》所载内容相仿。不过“余胥”一词写作“胥余”,两者的含意也不一样。“胥余”已不属胥史等级,而是胥吏以外,比“余胥”更加低下的奴隶或刑徒了。例如商纣王时的“太师”箕子,因对纣王不满,被囚禁而装疯,甘当奴隶,所以《庄子》称他为“胥余”。

       此外,《韩诗外传》、《六韬逸文》也都有关于周武王和姜太公上述那段谈话的记载,内容基本相同。由于这个传说,就产生了“爱屋及乌”这句成语。

       我国自古流传一种迷信习俗,以为乌鸦是“不祥之鸟”,它落到谁家的屋上,谁家就要遭遇不幸。我国最古的一部诗歌集《诗经》的《小雅》部分,题为《正月》的一首诗里,就有“瞻乌爰止,于谁之家”。可见古人多厌恶乌鸦,而绝少有人爱它的。所谓“爱屋及乌”,是说:由于爱那个人,因而连他家屋上的乌鸦都不以为不祥,不觉得讨厌了。这句成语,一向被人们用作推爱的比喻。因为深爱某人,从而连带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或其他东西,就叫做“爱屋及乌”,或称这样的推爱为“屋乌之爱”。

       唐代诗人杜甫在《奉赠射洪李四丈》(射洪,地名,在今四川;李四丈即李明甫)的诗中,开头两句是:“丈人屋上乌,人好乌亦好”。宋朝人周敦颐的《濂溪诗》中有:“怒移水中蟹,爱及屋上乌”。宋朝人陈师道的《简李伯益》诗中也有“时清视我门前雀,人好看君屋上乌。”都是用的“爱屋及乌”这个成语典故。

       安步当车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

       曰:“蜀愿得归,晚食为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 正以自虞。”

       释义 表示慢慢地走,当作坐车

       故事 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蜀。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 召进宫来。颜蜀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 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行进。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 “颜蜀,走过来!” 不料颜蜀还是一步不动,呼唤宣王说:“大王,走过来!” 宣王听了很不高兴,左右的大臣见颜蜀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 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 怎么行呢?” 颜蜀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 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 玉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他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 颜蜀不思索他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 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 颜蜀神色自若他说:“当然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 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 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 他为万户侯,赏金干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 个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 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大臣们忙来解围:“颜蜀,过来! 颜蜀,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一千辆战本)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 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你们士人大 卑鄙了!” 颜蜀驳斥道:“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 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 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 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父要 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说:“我是自讨没趣。听了您的 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希望您接受我为您的学生,今后您 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饮食有肉吃,出门必有车乘,您夫人和子女 个个会衣着华丽。” 颜蜀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 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 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 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 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平 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命我讲话的 是您大王,而尽忠宣言的是我颜蜀。” 颜蜀说罢,向宣王拜了两拜,就告辞前去。

       安居乐业

       出处《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释义 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故事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 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 称。 老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 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 民”的理想社会。 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 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 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安然无羔

       解释: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灾祸。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

       安如泰山

       解释:

       安稳的像泰山一样。形容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关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bi)野心很大,对中央心怀怨望,暗中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和威信,巩固国家的统一。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策划叛乱。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进行阴谋活动。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历史上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这时,枚乘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这场叛乱只有三个月就彻底失败了。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枚乘因写了《上书谏吴王》,具有远见卓知而名声大振。

       后来汉武帝即位,派人征召他进京做官,可惜他还没到京城,死于途中。

       今天关于“成语故事有哪些 四年级”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成语故事有哪些 四年级”,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