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出处有哪些_成语的出处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成语的出处有哪些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出自哪里

2.中国成语多出自哪些典籍

3.古代的成语有哪些出自什么

4.出处于古诗中的成语有哪些?

5.出自故事的成语有哪些三年级

6.出自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成语的出处有哪些_成语的出处有哪些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出自哪里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回答:草木皆兵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安居乐业 出处《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释义 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故事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 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 称。 老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 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 民”的理想社会。 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 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 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百折不挠 东汉官员桥玄品行端庄,嫉恶如仇。有次,一伙强盗绑住他十岁的儿子,带进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桥玄立即拿钱赎取,遭到桥直的怒斥。不多时,官兵包围了桥家,因怕强盗会杀桥直的儿子,迟迟不敢动手。这时桥玄愤怒地喊道:“我难道能因为儿子的生命而放了这伙坏人吗?”催促官兵们赶快动手。结果,桥玄的儿子被强盗杀死了。人们称赞桥玄“百折不挠”,始终保持节操。 不屈不挠 汉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长安城中忽然有传言说要发大水了,长安城就要被水吞没了。刹时间,整个长安城的老百姓都惊慌起来 大家扶老携幼,争相逃命。 消息传到宫中,汉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宫中议事,商量对策。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也惊慌失措,劝成帝、太后赶快躲到船上去准备撤离。大臣们也纷纷附和王凤的意见。只有孙丞相王商坚决 反对,他认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来,一定是谣传,在这个关键时刻 更不能轻易撤离,这样只会使人心更加慌乱。成帝纳了王商的意见,过了一会,城里也没见大水来,谣言不攻自破,城里的秩序也慢慢恢复了。调查下来,确实是传言失实。成帝对王商能力排众议很赞赏。王凤却认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台,因此心怀不满。 王凤有个亲戚叫杨肜,是琅那太守,因为没有把他管辖的地方 管理好,王商要办他的罪,王凤为此亲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杨肜说情,为他开脱。王商坚持原则,免去了杨肜的官职,王凤更加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想要打击报复。于是他勾结了同伙,诬陷王商。汉成帝最后听信了谗言,罢免了王商的丞相职务。 但是,是非自有公论。《汉书》的作者班固在撰写王商的传记时对王商的评价是:为人诚实公正,不屈不侥。这样的评论是很客观公正的。 背水一战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 不远千里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支!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释义: “不远千里”又称:“不远千里而来”,表示不以千里为远来到 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遥远。 故事: 梁惠王见了孟子,热情地说:“先生,您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我们魏国,一定是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了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开口就讲利?有仁义就行了。如果君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说怎样有利于自身,这样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么就危险了。”接着孟子说道:“在能出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在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二等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大国的大夫能从万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千辆,二等国家的大夫能从千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说不多了,但是,他仍永远不会满足。所以您不能再宣扬私利了。” 梁惠王听了很受触动,焦急地问:“那先生以为该怎么办呢?”孟子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他的双亲,也没有讲义的人会不尊重他的君主。所以,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再讲利呢?” 老马识途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 “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 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 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 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 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 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 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火烧联营:\ 此事确有,但此事不是诸葛亮的计谋,而是黄盖的计谋,至于东南风只是凑巧,恰巧在哪天有东南风,所以史书才记载:天亡曹公. 更不会有三国演义上诸葛亮手心那几句话:欲破曹公,须用火攻,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此事是罗贯中捏造出来的. 三国志记载此事是黄盖计谋,与周瑜打黄盖成语是一起的. 草船借箭: 此事有,但也不是诸葛亮的谋划,真正的人是孙权,发生时间不是在赤壁之战,而是之后的若干年,发生的也是巧合,孙权偶遇曹操,无奈下才有草船借箭之说. 曹公八十万大军: 赤壁之战曹操的军队众多,但绝对没有八十万,张昭说过:曹公百万之众,实际曹操除了打刘表得到了20万左右的水军,其他的长途征战并未有多少,而赤壁之战仅仅是个遭遇战,也就是不是事先定好的,根据史书记载,有学术研究称:赤壁之战曹操的军队实际上只有5000人,所以才会大败.而刘表留下的数十万军队在此战役里并未派上用场. 曹操败走华容道: 此事有,但是中间有一点没有发生过,就是关羽守在华容道,此事压根就子虚乌有,曹操败走华容道时因路面泥泞,命老弱残兵用草铺路,路还未铺好就骑兵通过,死了好多人,曹操在出华容道时说过一句话在三国志有记载,白话就是刘备始终是我的对手,可惜这次他失误了,如果他在华容道派兵守侯,我今天是不能活着出去的.可见此事虚度.还有曹操说此话时已兵败,他是笑言,可见曹操是真英雄.

中国成语多出自哪些典籍

       1、一鼓作气(曹刿)

       2、一字千金: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话便留传至今。

       3、一字之师: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5、东山再起:语出《晋书·谢安传》。指的是东晋的谢安重新出山做官的故事。因为谢安久居东山(当然不是海南的东山岭),所以称为“东山再起”。

       6、图穷匕见:《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7、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8、负荆请罪(廉颇) 9、卧薪尝胆(勾践) 10、揭竿而起(陈胜)

       11、三顾茅庐(诸葛亮)

       12、孺子可教: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13、四面楚歌(项羽)

       14、老当益壮:东汉名将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他常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 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15、投笔从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超家贫,尝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16、暴殄天物:暴:损害,糟蹋;殄:灭绝;天物:指自然生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17、暗度陈仓:楚汉之争时,项羽倚仗兵力强大,违背谁先入关中谁为王的约定,封先入关中的刘邦为汉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听从谋臣张良的计策,从关中回汉中时,烧毁栈道,表明自己不再进关中。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将军,他命士兵修复栈道,装作从栈道出击进军关中,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守将不备,占领陈仓。进而攻入咸阳,占领关中。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比喻表面故作姿态,暗地里另有所图。

       18、嗟来之食: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后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岳飞)

       20、手不释卷:《三国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21、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22、墨守成规: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24、鸡犬升天: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剩下的药留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25、高山流水(俞伯牙)

       26、口蜜腹剑: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意思为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27、风声鹤唳: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苻坚遭谢玄痛击后,“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28、泰山北斗: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29、破釜沉舟(项羽) 

       30、东窗事发:南宋奸臣秦桧与妻子在东窗下谋害了抗金名将岳飞。秦桧死后不久,儿子秦熺也死了,妻子王氏请来一位道士为儿子超度亡灵,道士来到阴间,在道士的带领下见到了正在收审的秦桧。秦桧神情黯淡地对道士说:“可烦传与夫人,东窗事发矣!”

       31、程门立雪:《宋史·杨时传》:“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32、司空见惯:唐·刘禹锡《赠李司空妓》“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33、梦笔生花:《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小时候,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34、力透纸背:力:笔力;透:穿过。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形容写字、形容诗文等作品深刻有力。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35、胸有成竹: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36、赤膊上阵:明·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37、马革裹尸: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38、黄袍加身:五代后周赵匡胤在陈桥兵变,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帝。指登上帝位。

       39、洛阳纸贵:《晋书·文苑·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40、背水一战(韩信) 41、闻鸡起舞(祖逖) 42、初出茅庐(诸葛亮)

       43、完璧归赵(蔺相如) 

       44、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以后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45、乐不思蜀(刘禅) 46、指鹿为马(赵高)

       47、画龙点睛: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张僧繇(yóu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皆在。

       48、入木三分: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三分等于 1cm) 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49、讳疾忌医(蔡桓公)

       50、多多益善:《史记·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子有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51、秋毫无犯:《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52、望梅止渴(曹操) 53、鞠躬尽瘁(诸葛亮) 54、约法三章(刘邦)

       55、请君入瓮:周兴与邱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56、举一反三(孔子)

       57、萧规曹随:萧规曹随,成语,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58、八斗之才:《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59、铁杵成针(李白)

       60、举案齐眉:举案齐眉是汉时梁鸿和妻子孟光的故事。每当丈夫梁鸿回家时,妻子孟光就托着放有饭菜的盘子,恭恭敬敬地送到丈夫面前。为了表示对丈夫的尊敬,妻子不敢仰视丈夫的脸,总是把盘子托的跟眉毛齐平,丈夫也总是彬彬有礼地用双手接过盘子。形容夫妻相互尊敬,很有礼貌,很平等。

       61、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62、沆瀣一气: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很有才学,考下来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着发榜了。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好,就把他录取了。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后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63、江郎才尽:钟嵘《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而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南史·江淹传》:“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64、七擒七纵(诸葛亮) 65、毛遂自荐(毛遂)

       66、陆海潘江:陆:陆机;潘:潘岳。陆机文才如大海,潘岳文才如长江。比喻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67、莫须有(秦桧)

       68、桃李满天下:语出《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载:狄仁杰尝荐姚元崇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它比喻一位长者或老师所培养的众多的精英后辈和学生,遍布天下各地,因而称为"桃李满天下"。

       69、曲高和寡: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70、开卷有益:《渑水燕谈录》记载,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71、凿壁偷光(匡衡) 72、刮目相看(吕蒙)

       73、围魏救赵: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孙膑救邯郸——围魏救赵。

       74、一诺千金: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诺:承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75、杀妻求将: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人攻鲁,鲁欲起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欲就名,遂杀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攻齐,大破之。”吴起为了取得鲁国信任,不惜杀死来自敌国(齐国)的妻子以获得将军位。后比喻为了成功不择手段。

       76、前倨后恭:之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非常大。《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77、不学无术: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亡音无。学,五经之学。术音述,古籍多通,术即述,说的是霍光没有经学根底,故而不明大道理。出处为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今人多将不学无术之术,理解为办法,是不识古文而望文生义。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78、三令五申: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

       79、呕心沥血:《新唐书·李贺传》:“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古代的成语有哪些出自什么

       提炼出的成语,如运斤成风,东施效颦。文集中像欧阳修与苏轼都有名句演化成成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清风徐来,浩然正气,,等等;

       后世诗歌也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成语:折戟沉沙;《诗经》被人们口口传诵,守株待兔等主要还是那些奉为经典的文集。如:上古神话传说中有些成语,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先秦诸子散文中出现大量成语。尤其是《论语》《孟子》《老子》等句子简短。

       还有一部分是外国寓言故事中出现的,如火中取栗等;《庄子》《韩非子》里大量的寓言故事,经典句子也凝固成成语。如“桃之夭夭”(后演化成“逃之夭夭”),夙兴夜寐,辗转反侧,求之不得,此时无声胜有声,沉舟侧畔千帆过,上穷碧落下黄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表意丰富,富含哲理,其中一些就被固定为成语,如祸起萧墙多出自《诗经》

       多出自先秦的经典文集,但最多的是一些历史书籍如《战国策》等。

       出自我国古代文化典籍成语有哪些: 风餐露宿 fēngcānlùsù [释义] 餐:吃饭;露:露水;宿:住宿;过夜。在野外的风雨中吃饭;...

       表示多的成语有哪些: 琳琅满目(花样多)、五花八门(种类多)、左宜右有(形容多才多艺,什么都能做)、 左图右史(形容室内图...

       形容荣誉很多的成语有哪些: 名不虚传 传出的名声不是虚的。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名震一时 名声震动当时社会。 名下无虚 ...

出处于古诗中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古代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出自故事的成语有哪些三年级

       出自古诗的40个成语

       1. 春风得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2. 春意阑珊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

       3. 春花秋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4. 寸草春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5. 春色满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6. 万紫千红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7. 草长莺飞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

        8. 人面桃花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9. 寻花问柳元戎小队出郊坰,问柳寻花到野亭。——杜甫《严中丞枉驾见过》

       10. 比翼连枝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11. 青梅竹马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

       12. 心有灵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13. 柳暗花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14. 海枯石烂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元好问《摸鱼儿》

       15. 魂牵梦萦思君忆君。魂牵梦萦。翠销香暖云屏。更那堪酒醒。——刘过《四字令》

       16. 悲欢离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17. 不拘一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巳亥杂诗》

       18. 柔情似水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19. 晨钟暮鼓朝钟暮鼓不到耳, 明月孤云长挂情。——李咸用《山中》 20. 白云苍狗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杜甫《可叹》

       21. 名垂千古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杜甫《醉时歌》

        22.弱不禁风乱波分披已打岸,弱云狼藉不禁风。——杜甫《江雨有怀郑典设》

       23. 雾里看花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24. 笔走龙蛇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李白《草书歌行》

       25. 秉烛夜游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佚名《生年不满百》

       26. 惊天动地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白居易《李白墓》 27.山光水色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暝沉沉。——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眺》

       28. 如胶似漆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佚名《客从远方来》

       29. 恩断义绝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班婕妤《怨歌行》

       30. 两小无猜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

       31. 走马观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32. 冰心玉壶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3. 无穷无尽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晏殊《踏莎行》

       34. 直上青云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李白《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

       35. 鸟语花香鸟语花香变夕阴,稍闲复恐病相寻。正应独有江山分,素自都无廊庙心。——吕本中《庵居》

       36. 雪泥鸿爪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37. 人生如梦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8. 浓妆淡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39. 一掷千金一掷千金浑是胆,家无四壁不知贫。——吴象之《少年行》 40. 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出自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以下是三年级出自故事的成语:

       1、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后及时补救,防止损失扩大。出自《战国策·楚策三》。

       2、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东西忘了。出自《庄子·逍遥游》。

       3、狐虎威——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4、百发百中——形容箭法准,射中目标次数很多。出自《史记·周本纪》。

       5、捕风捉影——比喻说话或做事没有根据,或者无事生非。出自《汉书·郊祀志下》。

       6、杞人忧天——形容忧虑过度,担心无谓的事情。出自《列子·天瑞》。

       7、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连带关心与他有关的人或物。出自《尚书·大禹谟》。

       8、安居乐业——形容安定的生活,愉快地劳作。出自《老子·小国寡民》。

       9、揠苗助长——比喻急于求成,不按规律办事。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10、守株待兔——比喻固守旧有经验或不知变通。出自《庄子·逍遥游》。

成语的重要性

       1、丰富语言表达:成语的使用能够让语言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能提高语言表达的效率,帮助人们更清晰、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无论是写作还是口语交流,成语都是丰富语言表达的利器。

       2、传承文化:成语作为历史文化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通过学习成语,我们能了解到古代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礼仪制度等,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3、**和教化:成语的运用具有趣味性,可以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增添生活的乐趣。同时,一些成语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于教育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4、交流沟通:成语具有普遍性,是人们日常交流中经常使用的语言单位。通过使用成语,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促进人际交流,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5、写作和研究:在文学创作和研究领域,成语的使用能够增强作品的民族特色,体现其文化底蕴。同时,成语的研究也是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对于推动学术研究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成语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语言应用的各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结晶,是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

有哪些出自古诗文的成语

       出自典故的成语如下:

       1、历事: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很多,例如:“退避三舍”讲述了晋文公重耳的故事,形容退让、回避,避免冲突”田忌”则出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形容两方实力相当时,灵活调整策略,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寓言故事:寓言故事中的成语往往具有深刻的道理例如“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朝三暮四”则出自《庄子·齐物论》,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2、神话传说:神话传说的成语往往富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例如:“女娲补天”出自先秦古籍《山海经》,形容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精卫填海”同样出自《山海经》,比喻志士仁人坚韧不拔意志坚定。

       民间传说:民间传说往往承载了一代代人的记忆和情感,例如:“牛郎织女”中的“七夕相会”,形容分居两地的夫妻在七夕节团聚的情景;“孟姜女哭长城”则形容孟姜女因为丈夫范杞梁被抓去修长城,便万里寻夫,痛哭长城,不料丈夫已死,便也投海而死。

总结

       典故成语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含义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进程通过这些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同时也能指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应用这些成语。

       要准确理解有关典故的正确含义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错,用偏,产生笑话,影响意思表达,比如“琴心”之典故源于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

       运用在男女相爱中贴切,运用到其他亲情,友情,交情上就会不当或牵强;比如“望帝”这个典故渲染的是一种悲哀的气扮,如果用于喜庆就不当了。

       雨后春笋

       出处:宋·张耒《食笋》:“荒林春雨足,新笋迸龙雏。”

       寸草春晖

       出处:唐·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满园春色

       出处:宋·叶绍翁《游小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风得意

       出处:唐·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和景明

       出处: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

       一刻

       出处:宋·苏轼《春夜》:“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一年之计在于春

       出处:南朝梁·萧统《纂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春梦无痕

       出处:宋·苏轼《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人面桃花

       出处:唐·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去楼空

       出处:唐·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人云亦云

       出处:金·蔡松年《槽声同彦高赋》:“槽床过竹春泉句,他日人云吾亦云。”

       如履薄冰

       出处:《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弱不禁风

       出处:唐·杜甫《江雨有怀郑典设诗》:“乱波纷披已打岸,弱云狼藉不禁风。”

       奇文共赏

       出处:晋·陶潜《移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千里送鹅毛

       出处:宋·欧阳修《梅圣俞寄银杏》:“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

       情不自禁

       出处:南朝梁·刘遵《七夕穿针》:“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

       穷困潦倒

       出处:唐·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倾盆大雨

       出处:唐·杜甫《白帝》:“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青梅竹马

       出处:唐·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晴天霹雳

       宋·陆游《四日夜鸡未鸣起作》:“放翁病过秋,忽起作醉墨。正如久蛰龙,青天飞霹雳。”

       穷极无聊

       出处:宋·费昶《思公子》:“虞卿亦何命,穷极若无聊。”

       秋水

       出处:《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在水一方。”

       秋高气爽

       出处:唐·杜甫《崔氏东山草堂》:“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屈指可数

       出处:唐·韩愈《忆昨行和张十一》:“自期殒命在春序,屈指数日怜婴孩。”

       平分秋色

       宋·李朴《中秋》:“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呕心沥血

       出处: 唐·韩愈《归彭城》:“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藕断丝连

       出处:唐·孟郊《去妇》:“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相连。”

       年逾古稀

       出处:唐·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弄成真

       出处:宋·邵雍《弄笔吟》:“弄像真终是,将勤补拙总轮勤。”

       万紫千红

       出处:宋·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万马齐喑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无穷无尽

       出处:宋·晏殊《踏莎行》:“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望眼欲穿

       出处:唐·白居易《寄微之》:“白头吟处变,青眼望中穿。”

       无理取闹

       出处:唐·韩愈《答柳州食虾蟆》:“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周公所不堪,洒灰垂典教。”

       五湖四海

       唐·吕岩《绝句》:“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百读不厌

       出处: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天涯比邻

       出处: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豆蔻年华

       出处: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为人作嫁

       出处:唐·秦韬玉《贫女》:“苦为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庐山真面目

       出处:宋·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走马观花

       出处:唐·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司空见惯

       出处: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苍翠欲滴

       出处:宋·郭熙《山川训》:“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草长莺飞

       出处: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好了,今天关于“成语的出处有哪些”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成语的出处有哪些”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