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讲了什么_成语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成语故事讲了什么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成语故事概括

2.50篇成语故事的大致内容

3.成语故事简短及道理

4.历史成语故事和寓意

5.简要概括成语典故的内容

成语故事讲了什么_成语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成语故事概括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回答者:_雯_WEN_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25 13:29

       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完)

       班门弄斧

       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死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草木皆兵”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把草木都当成敌兵。形容极度疑惧,惊恐不安。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指鹿为马

       English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ě

       English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望梅止渴

       English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掩耳盗铃

       English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50篇成语故事的大致内容

       四面楚歌这个成语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但是也有少数人可能不太了解这个成语故事,不太了解也没有太大的关系,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四面楚歌这个成语故事主要讲述的内容是什么。

       四面楚歌这个成语主要是出现在公元前零二年的,当时项羽和刘邦签订了一个协议,觉得不要互相侵犯就以鸿沟为界限划定了东边和西边,就这样他们安全地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刘邦听从了两个人的劝谏觉得项羽的实力很弱,要趁他势力很弱的时候,打败他所以就觉得不应该再继续遵从原来的规定,于是项羽就和韩信,彭越,刘佳会合想要追击项羽的,经过很长时间的奋战最终韩信选择了埋伏项羽的军队,就这样他们布置了很多士兵去破坏项羽的军队。他们几个人合力把项羽紧紧地围在一个地方那个时候项羽手里已经只有很少的士兵了,粮食也进入了紧缺的一个状态。

       在夜晚的时候项羽在营帐当中听到了外面四面八方的人都开始唱起了楚国那个地方的民歌,他非常惊讶认为刘邦是已经得到了楚国人民的支持,于是他就丧失了斗志,在营帐里面闷闷不乐,旁边的人也非常难受。项羽跟旁边人说道,不能够一直在这个四面楚歌的地方等带着他们的攻击,于是就趁刘邦没有注意的时候带领着自己的亲信逃掉了。

       项羽逃到了江边但是已经被刘邦发现他逃跑了,于是刘邦就很快的追到了他,就在江边的时候他被追上了,然后项羽觉得自己无颜面对老家的父老乡亲于是便自杀了。从那以后刘邦就独自执掌了天下,天下人都臣服在刘邦之下了。

       以上这个故事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如果有任何错误,敬请谅解。

成语故事简短及道理

       50篇成语故事的大致内容

        (1)马到成功:战马一到阵前就取得胜利。形容迅速取得成就。出处:元·郑廷为《楚昭公》:“管取马到成功;奏凯回来也。”唐朝时期,绎州龙门大黄庄农民薛仁贵,自幼喜欢武术,到20岁时已学成十八般武艺。他一心想投军报国,父母担心他并劝阻他。他对父母说:“今当国家用人之际,要扫除夷虎,肃靖边疆,凭你孩儿学成武艺,智勇双全,若在两阵之间,怕不马到成功。”

        (2)按部就班,成语。“按”本作“案”。部:门类。班:次序。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 。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语出 晋 陆机 《文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清 青城子 《志异续编·某少年》:“至君之文,按部就班,机神绝不流动。”老舍 《四世同堂》四九:“若他能按部就班的读些书,他也会变成一个体面的,甚至或者是很有学问的人。”作谓语、状语、定语;形容按照老规矩办事。

        (3)声色犬马,中文解释: 声:声音,歌声,乐声,泛指歌舞;色:美色,女色,奢侈的生活;犬:富人游手好闲,玩狗,养狗以图乐;马:骑马,玩马为趣。泛指旧时统治阶级糜烂*乐的生活方式。亦作“声色狗马”。

        (4)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正气。魔:邪气。本是道家告诫信徒勿受外界诱惑之语。意谓正气难以修得,而邪气却容易高过正气,后比喻为正义而奋斗,必定会受到势力的巨大压力。也比喻有了成就以后,困难会更多。又比喻新事物兴起,不久又会有更新的超出其上 。语本《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业随身,终须还账。”清 谭嗣同《仁学》四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愈进愈阻,永无止息。”

        (5)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既:已经。驷马: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套着四匹马的车:~介(由四匹披甲的马所驾的战车)。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骏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6)自怨自艾.怨:怨恨,悔恨;艾:割草,治理,比喻改正错误,惩戒,惩罚;自艾:自己改正错误。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仅指悔恨。出自《孟子·万章上》:“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

        (7)火中取栗。比喻被人利用,替人冒险出力,自己却一无所得。从前有一只猴子和一只猫看到农家院中正在炒栗子,猴子馋得口水直流,就问猫喜不喜欢吃栗子。猫表示想吃,猴子叫猫趁主人不在场时去烧着火的锅里拿栗子,猫忍着烫把栗子一个一个拿出来,猴子则在一旁乐呵呵地一个个吃栗子。

        (8)富贵不能*.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 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 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 骄奢*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9)美轮美奂。出自《礼记·檀弓下》晋国祝贺赵文子宫室落成,晋国的大夫发礼前往致贺。张老说:“多么高大,多么华美!您将在这里祭祀奏乐,在这 里居丧哭灵,在这里与国宾、宗族聚会了。”赵文子说:“武能够在这里祭祀奏乐,在这里居丧哭灵,在这里与国宾、宗族聚会,这就是全尸而跟从先大夫葬于九原 了。”于是向北面再拜叩头,表示感谢。君子称他们是一个善于赞美祝福,一个善于祈祷免祸。

        (10)坐怀不乱。形容男子在道德方面情操高尚,作风正派。出自 《诗经·小雅·巷伯》。春秋时期,鲁国的贤士柳下惠夜里在城门借宿时,遇到一无家可归的女子,当夜寒风呼啸,大雪纷飞。柳下惠怕她冻伤,让她坐在自己的怀中取暖,用衣服裹住她抱着她坐了一夜,没有发生不正当的 *** 行为。

        ........

        1、好好听故事网:拥有2万个经典儿童故事,专业播音员录制,让孩子保持早睡觉的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标准的普通话,丰富孩子的阅读量,也不用担心孩子的视力问题,支持手机,平板电脑在线连续播放!

        2、金苗论坛拥有20000多个经典儿童故事,专注儿童故事在线收听。提供励志故事,幼儿故事、绘本故事、儿童、国学启蒙、课文朗读,长篇等有声故事。支持手机,平板电脑连续播放!

        两者都是专业儿童故事在线收听的,针对0-12岁的儿童,内容很丰富,如国学启蒙,诗歌朗诵,课文朗读,成语故事等等,对儿童教育有很大的帮助。两者比较而言,前者听故事更方便,故事列表比较清晰,独立外置播放器,用电脑和手机听都可以。

瓜田李下这个成语故事的大致内容

        袁聿修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齐临漳(今河北?瓜田李下临漳)人。他 少年老成,性格沉静,很有见识。据说,他九岁时就做了州主簿,十八岁时就做了州中正,兼尚书度支郎中,后来又升为博陵太守,且政绩空出,很有声望……。他所以政绩突出又很有声望,主要原因是他能够为官清白自守,从不收任何贿赂。

        据说他在尚书的十多年里,从未曾接受过任何人家的一升酒喝。因此,在他的官地有不少文人联名为他立碑表彰,并送他一个雅号:“清郎”…… 。当然,“清郎”也有为难的时候。有一次,袁聿修到外地考查地主官吏途经 兖州。兖州刺史正是他的老朋友 邢邵。二人叙述别情以后,邢邵拿出一匹白绸想送袁聿修作为纪念。

        这就叫袁聿修为难了。不收,怕得罪老朋友;收,又怕留下什么不必要的嫌疑。但反复思索之后,袁聿修还是谢绝了,并留书曰:“我这次路过这里,与往常不同呀!瓜田李下,古人是很谨慎的。我们不能忘记古人说过的走在瓜地里不要弯腰提鞋子,走在李树下不要伸手整帽子的话。只有这样,才能躲避嫌疑。你的心意我领了。白绸不能收,不能留下不好的话柄。”邢邵很理解袁聿修的心思,就没有再勉强他。

成语故事(要内容)

        班门弄斧

        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死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成语故事的内容

        塞翁失马

        成语释义

        1、比喻在一定的情况下祸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2、说明看问题可以从多种角度出发,从而得到不同的结果。

        3、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不会有绝对的好事或绝对的坏事。

        故事内容:

        靠近边塞一带的百姓中有一个精通预卜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了北方胡人的领地上。人们都对其不幸表示安慰。这个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他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这个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他)从马上掉下来摔折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去打仗。靠近边塞一带的壮年男子十分之九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了。这个人(塞翁的儿子)唯独因为瘸腿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俩得以保全性命[3]

        启示

        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

        “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这样,无论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事物的福和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要以辩证的态度去看待。

        一鸣惊人的故事

        春秋时,楚庄王即位已经三年,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对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他知道大臣们对他不满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他的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对庄王说:“我有个谜请大王猜猜。”庄王说:“你说吧。”伍举说:“楚国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说:“这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从那天开始,楚庄王振作起来,认真治理国家,楚国也渐渐强大起来。最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任意5篇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

        弄成真

        东汉末年,周瑜在刘备死了甘夫人后给孙权出主意,要孙权嫁妹妹给刘备,骗刘备来东吴,好杀了刘备。刘备按孔明的计谋,前往甘露寺拜见孙权的母亲,老国太十分喜欢刘备,就执意将女儿嫁给刘备。没想到周瑜弄成真,后悔莫及。

        弄成真的意思是:本来是装的,结果却弄成了真的。

        数米而炊

        唐朝时期,著名诗人韦庄出身贫寒,成名后还保持俭朴的生活。经常数着米粒来做饭,用秤称好柴禾来烧火,经常被人耻笑,这样的节俭已经到了可鄙的地步。

        数米而炊的意思是:炊:烧火做饭。数着米粒做饭。比喻计较小利。也形容生活困难。

        摩肩接踵

        春秋时期,齐国相国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王存心侮辱他,不给他走正门,说齐国没人就派这个矮人来。晏婴说齐国街上的人摩肩接踵,挥汗成雨,挥袖成云。齐国的出使规矩就是无能的使臣只能去见无能的国君。楚王自取其辱,只好隆重接待。

        摩肩接踵的意思是: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改朝换代

        赵匡胤帮助周世宗打了很多胜仗,立了许多功劳,被周世宗封为殿前都点检。周世宗病故,8岁的梁王宗训当皇帝,北汉刘钧和辽兵联合入侵,赵匡胤奉命率军出征,到了陈桥驿,亲信楚昭辅、苗训、赵匡义拥立他为皇帝,改国号宋。

        改朝换代的意思是:旧的朝代为新的朝代所代替。

        故剑情深

        [典故出处]《汉书·外戚传上》:“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指,白立许倢伃为皇后。”?

        汉宣帝时期,大将军霍光封宣帝做平民时所娶的妻子许平君为婕妤,将自己的 *** 嫁给宣帝准备立为皇后。宣帝心中不乐意,下令寻求过去作平民时的旧剑,目的明确,立许婕妤为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买通御医害死许皇后。

        故剑情深的意思是:故剑:比喻结发之妻。结发夫妻情意浓厚。指不喜新厌旧。

成语故事(内容 比喻)

        囫囵吞枣——成语故事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这个简单多了吧,希望你满意!

成语故事(题目、内容)

        一网打尽

        晋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是两兄弟。夷吾得秦国和齐国的帮忙,登上国位,就是晋惠公

        可是惠公的大臣分作两派,拥护惠公的一派以却茅和吕省为首。暗里拥重耳的一派以里克和丕郑为首。可是这班人对晋惠公个人来说都是有功的。当丕郑到秦国去公干的时候,惠公借故杀了里克。丕郑回来后,心里很恐惧,深怕自己也给惠公杀掉。可是事情倒没什么对他不利的,他就安心下来。当然,他心里很恨惠公,便暗地召集同党,商量赶走夷吾,迎公子重耳登位。有一天,屠岸夷要来见丕郑。他从午间等到深夜,才见着丕郑。丕郑问他有什么事情,屠岸夷告诉他,惠公要杀他,所以请丕郑相救。

        丕郑说:“你去叫吕省救你吧!”屠岸夷说:“吕省不是好人,我正要喝他们的血,吃他们的内呢!”丕郑不大相信。屠岸夷还献议了怎样怎样推翻惠公的办法。丕郑听了,大声喝道:“是谁教你来说的!”屠岸夷见他不信,只好咬破了指头,鲜血之流,对天发誓说:“天老爷在上,我如有三心两意,叫我全家都死光。”这么一来,丕郑就相信了,跟着丕郑这一伙人密谋了。他们写了一封信给重耳,请他准备回来。丕郑、共华、屠岸夷等十位大臣都签了字。

        屠岸夷把信贴胸的带走了。第二天,他们上朝,惠公问丕郑说:“你们为什么要迎公子重耳?”丕郑这一班人都吃了一惊,心知不妙,都给缚去软了头。这九位反对夷吾的大臣全都一网打尽了。

成语故事的简要内容

        叶公好龙:讲述了叶公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亡羊补牢:羊因为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补羊圈。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草木皆兵:东晋时,前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今中国安徽瓦埠湖一带)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解释: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岳母刺字故事的大致内容

        岳母刺字始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卷三八《何铸传》中。何铸在审问岳飞时看到“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书云:“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但书中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宋岳鄂王年谱》卷一引《唐门岳氏宗谱》,说“尽忠报国”四字是靖康初姚氏所刺。后人评书将“尽忠报国”称为“精忠报国”。并编成故事在民间流传。

        故事的大致内容是: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其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尽忠报国!"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

        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但“国”字没有一点,象征国内无首。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尽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历代人民所敬仰。

历史成语故事和寓意

       成语故事简短及道理如下:

       亡羊补牢的成语故事:

       “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在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叫作庄辛,有一天他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候;当你出去的时候,也有寿跟君跟随你。但是你们这几个人只讲究奢侈*乐,不管国家大事,国家一定会出乱子的!"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就生气地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因为我真的感觉这样下去事情会越来越严重,我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就让我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这才觉得庄辛的话没说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算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启示我们如果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结果必然是会遭到可悲的失败。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就是根据上面的故事而来的,“亡羊补牢”表示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简要概括成语典故的内容

        人们对历史的印记很大程度上是从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而来的。历史故事具有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内容,很容易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印象。那么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历史成语故事和寓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历史成语故事和寓意篇一:螳臂当车

        春秋时期,有一天,齐庄王乘坐马车带着随从到郊外打猎。这天的天气很好,浩浩荡荡的队伍势不可挡地向前行进。

        突然,齐庄王发现一只青色的小虫子横在了路中间,他高高地举起前爪,好像要阻止马车前进,齐庄王觉得很有意思,便下车问随从说:?你见过这种狂妄自大的虫子吗?它叫什么名字?

        随从耸了耸肩膀说:?陛下不知道吗?这就是螳螂啊,这种虫子虽然力气很小,可是自以为是,从来就不知道后退,也不会掂量一下对方的分量,就知道向前冲。?

        结果大队的马车就从这只目空一切的螳螂身上驶过,把它碾得粉碎。

        庄子想到这里,不由得感慨道:?可怜的螳螂,你以为你举起前腿就可以挡住前进的车轮吗?螳臂是挡不住车子前进的。?

        在今天,螳臂当车已经成了匹夫之勇的代名词,成了不自量力的典型代表。但是,我们无法忽略这只螳螂的勇气,它背后一定有它坚定的信仰支撑,唯此,它才会显示出如此的勇敢。面对苦难、逆境,我们也应该有螳螂一样的勇气和魄力,只有我们身体力行,做完一件事情,结果的好坏,能力的高低,才会见分晓。谁说不自量力不需要勇气?我们勇敢地迈出了一步,那一步也许很小,但是却能让我们看清自己,那一步也许微不足道,但是也同样需要勇气!

历史成语故事和寓意篇二:回生之术

        一次扁鹊经过虢[gu?]国,听到虢国太子死的消息,扁鹊就到虢宫门下,向爱好方药的中庶子说:?太子患的是什么病,国内举行祭祷禳[r?ng]灾比任何事都忙碌?中庶子回答说:?太子患的是血气运行不正常的病。血气错乱而得不到发散,在外表突然发作,就造成了突然发病。精神不能抵御邪气,邪气聚积而得不到发散,因此,阳脉松弛,阴脉紧急,阴阳失调,所以突然晕厥,不省人事而死了。?

        扁鹊问:?太子死了有多长时间了?中庶子说:?鸡鸣到现在。?扁鹊说:?收殓了吗?中庶子说:?还没有,太子死了还不到半天功夫。?扁鹊又说:?请你代我转告虢君,说我是齐国勃海的秦越人,家在郑地,以前没有机会仰望尊容,在他跟前侍候拜见。现在听到太子不幸而死,我能使他回生。?中庶子说:?先生该不会是骗我吧!凭什么说太子能够回生呢?我听说上古的时候,有个名医叫俞跗,治病不用汤药、药酒、石针、足乔引、、药慰,一诊察就得知病的所在,顺着五脏六腑的穴道,就割开皮肤,分解肌肉,导通经脉,结扎筋腱,整治脑髓,触动膏肓,疏理膈膜,洗涤肠胃,修炼精气,改变形体。先生若能象他那样治疗,那么太子可以活矣!如果不能这样,想要使太子活过来,简直是哄骗三岁小孩。?

        过了一会儿,扁鹊抬头望天,感叹地说:?你研究医学的方法,好像从管子里看春天,从缝隙里看花纹。我研究医学的方法,不用切脉、望色、听声、观察病人的形态,就能说出病根。只要知道病的阳分,就能推出它的阴分;反之,只要了解病人的阴分,就能推出它的阳分。如果你以为我的话不可信,不妨进去诊察太子,一定可以了解到他的耳鸣和鼻子胀塞的情况,沿着他的两腿到,一定还是温暖的。?中庶子听了扁鹊的讲说,目瞪口呆,感到十分惊讶。遂进宫把扁鹊的话向虢君作了禀报。

        虢君听了中庶子的话后,大为吃惊,连忙出来在宫门外接见扁鹊,说:?我听到你崇高的医德很久了,但是无有机会拜会与请教于你。先生路过小国,这是看得起我,我和我的国家都感到非常荣幸。有先生在,我儿就能活了,如果没有先生,只好将吾儿的尸体去填山谷,永远不能复活了。?话还没说完,就哭得气闷郁结,精神散失,不断流泪,泪珠滚滚挂在睫毛上,悲伤得难以控制,连容貌也变了样。扁鹊安慰虢君说:?象太子这样的病,叫做?尸厥?证,太子没有死!?说完,扁鹊就叫学生子阳在磨刀石上磨针,以针刺太子百会穴。少顷,太子苏醒了过来。扁鹊又叫学生豹用五分的慰药,用八减之剂合起来煮,将此药来回地敷在太子两肋下。不久太子就能坐起来了,再进一步调整阴阳,只服了二十天汤药就恢复了健康。扁鹊说:?我并不能使人死而复活,虢太子本该没有死,我只是使他恢复健康罢了。?

        起死回生,多么伟大的奇迹!真的已经死亡,那就算医术再高明也是救不活的。因为要是世界上真的有人有起死回生的能力,那我们的世界不就乱套了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抓住重要的点才能做好。

历史成语故事和寓意篇三:郑人乘凉

        郑国时候,夏季天气炎热。热的叫人喘不过气来。一个人在一个大树下乘凉。这棵大树很大,好象要把整个太阳给遮住似的。树下的阴凉处放着一卧席。郑人就在这卧席上坐着,很是精神。从表面上看一点也看不出有疲惫的样子,这大树还真的起作用了呢。

        他躺在树下不知不觉地睡着了,睁开眼睛一看自己被太阳晒着了,于是就把凉席又移动到阴凉处,躺下了又想:为什么树阴会移动呢。他又偷眼瞧瞧太阳。奥原来太阳移动了,是这么回事呀,原来是树阴随着太阳动呀!对呀!对呀!他觉得自己明白了,脸上出现了满意的微笑。本来不太长的胡子也微微地抖动起来,看上去好象年轻了很多。于是他闭上眼睛又睡着了。

        他睡的鼾声如雷,不觉已经到了日落的时候,天渐渐地暗下来了,觉得有点凉,郑人醒来看到月亮已经慢慢地升起,他把卧席又铺到了树下,也是树阴随着月亮的移动而移动吗?他在想。郑人又把卧席移动了好多次,渐渐地树阴越来越小了。郑人的身上有一些部位已经湿了。他醒了看到露在树阴外的身体湿了而其他部位的没有湿。他不能把腿全伸开了,可最后也免不了身上有露水。于是他只能坐起来,思考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不能墨守成规。郑人用避暑的办法去对待夜间的露水,当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用狭隘的经验去对待变化着的事物,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历史成语故事和寓意篇四:鱼目混珠

        古时候,在街市上,住着一个名叫满意的人。有一次,他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办事,那地方在未经开发的荒蛮的南方。在一家绝不起眼的铺子里,他用身上所有的钱和带着的所有值钱的物品,买到一颗径长一寸的闻所未闻的大珍珠。回到家,满意用最好的材料做了一个盒子,上面镶嵌了金银和其他宝物,然后把那大珍珠放在里面,严密地收藏着。只在大的年节,他才拿出来给二三知己看。

        满意有个邻居名叫寿量,也听到满意获得一颗大珍珠的事。看到别人谈论时脸上那种企慕之色,有好几次他都想把家里密藏的祖传大珍珠,拿出来同满意比一比。只是碍于祖宗?不可轻易示人?的遗训,这才作罢。

        事有凑巧,不久两人都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卧床不起。四处问卜求医,古怪稀奇的东西吃了若干,只是病不见有任何起色。两家人家上上下下的人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还是一筹莫展。一日街上走来一个游方郎中,说能医治各种疑难杂症。也是病急乱投医,请到家里,郎中看了看病人,说这种病需要珍珠粉来合药,才能药到病除。他匆勿写了一个方子,就走了出去。可是满意说什么也不肯残损那颗稀世之珍,所以就只吃了方子上的药;寿星则忍痛吃了用家传珍珠粉合的药。

        几天以后,游方郎中来到满意家问病况如何,满意如实以告,郎中说:?我能否看看你的珍宝?满意打开盒子,那颗珍珠熠熠生辉,耀眼夺目。?果然是不世之珍!?郎中道,?你为什么不拿着它到外面更大的世界去展示它的风呢?

        寿量告诉郎中,吃了药却没什么作用。?那么你把所用的珍珠给我看。?郎中说。于是,寿量挣扎着起身,拿出了珍珠。郎中一看,那所谓的?珍珠?暗淡无光,于是大笑着说:?这哪是什么珍珠?!这是海洋中一种大鱼的眼睛。真是鱼目混珠。哪能治好你的病啊!?寿量羞得面红耳赤。

       1.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回答者:_雯_WEN_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25 13:29

       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完)

       班门弄斧

       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死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荆柯刺杀秦王

       百发百中

       一次,魏文侯召见外臣李克讨论治国安邦之道,文侯对李克道:“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魏国尚不够强大,想要设置国相帮我治理国家,用魏成子或翟璜,此二人你看如何?”李克答:“只要考察一下他们过去的举止表现就可以确定了。看其平时喜欢亲近哪些人;富裕时能给予别人什么;显贵时能举荐什么人;处于逆境时干什么事;贫困时不要什么。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审察,心中就有数了。”魏文侯听后高兴地说:“听了你的话,选谁为国相之事,可以确定了。” 李克告别文侯后,来到翟璜家里,翟璜问:“听说国君召见先生去选荐国相,最后选定谁做国相?”李克答:“魏成子。”翟璜愤然变色说:“我有哪一点不如魏成子?西河太守,为我所推荐;君王为邺城之事忧愁,我又荐举了西门豹前往治理;国君要讨伐中山国,是我举荐了乐羊子而取胜;攻克中山之后,无人守卫,是我举荐了先生您去任职;世子缺少老师,也是我推荐了屈侯鲋。你说,哪一点我不如魏成子?”李克听后义正辞严地反问:“当初把我推荐给国君,你难道不是为结党营私以求做大官吗?你怎能与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虽享有俸禄千种,但9/10用于为国招贤,1/10用于个人生活。他从东方招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皆属天下奇才,君尊为师,向他们学习治国之道;而你所推荐的五个人,君王只是当臣来用。由此可见,你怎能与魏成子相比呢?”翟璜听了李克一席话,猛然醒悟,他恭敬地向李克行了两个跪拜大礼说:“翟璜实在是无知,刚才说了不少错话,愿向您学习。”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卧薪尝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 但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始于何时?据有关吴越史料的书籍,战国时期的《左传》中“定公”和“哀公”篇中,有越王勾践和昊王夫差的详细记载,而没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记录。另一战国时的著作《国语》中,也无勾践卧薪尝胆之说。 至东汉期间,《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著作中,只有在“勾践归国外传”中,有勾践“悬胆于户,出人尝之,不绝于口”之句,而无“卧薪”之说。 “卧薪尝胆”作为成语,最早见于北宋大文豪苏轼所著的《拟孙权答曹操书》游戏性的书信体裁文中,设想孙权在三国鼎立之时,曾经“卧薪尝胆”,但这与勾践毫无关系。到了南宋,吕祖谦在《左氏传记》书中,曾有吴王夫差“坐薪尝胆”,但只是“坐薪”,不是“卧薪”,只是“夫差”,不是“勾践”。到了明代,张博在《春秋列国论》书中,也是“夫差即位,卧薪尝胆”,虽有“卧薪尝胆”,但亦是指夫差。后来,在真德秀的《戊辰四月上殿奏扎》,和黄震的《古今记要》、《黄氏日抄》两书中,才开始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说。明末,梁辰鱼所著《浣沙记》剧本中,将勾践“卧薪尝胆”作为,加以渲染。冯梦龙也在《东周列国志》中多次讲到勾践“卧薪尝胆”之事。清初,吴乘权编的《纲鉴易知录》,亦有“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之句。从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故事,就愈传愈广,成为我国的成语典故了。

       好了,今天关于“成语故事讲了什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成语故事讲了什么”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