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2.出自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3.来自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4.有典故的成语大全

5.含有典故的成语10个

经典的成语典故_经典成语典故50首综合素质历史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 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图穷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

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1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含有典故的成语有:守株待兔、班门弄斧、负荆请罪、一鼓作气、画龙点睛等。

1、守株待兔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2、班门弄斧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班门弄斧即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

3、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赵国有两位重臣蔺相如与廉颇,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社稷,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负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4、画龙点睛

南朝梁代著名书画家张僧繇特别擅长画龙,梁武帝在金陵建安乐寺,让张僧繇在墙上画龙,他画了四条龙栩栩如生,但都没有点眼睛。众人不解,怂恿他点上龙眼,他刚刚点了两条龙的眼睛,顿时闪电四起,两条龙腾空而去。

5、悬梁刺股

汉朝时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到深夜,怕自己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战国时纵横家苏秦到秦国游说失败,为博取功名就发愤读书,每天读书到深夜,每当要打瞌睡时,他就用铁锥子刺一下大腿来提神。

出自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1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多读成语典故可以了解历史也可以了解成语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1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欢迎大家阅读!

 1、韦编三绝(孔子)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墨守成规(墨子)

 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释义: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4、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安)

 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释义: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5、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6、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7、风声鹤唳(苻坚)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释义: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8、泰山北斗(韩愈)

 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释义: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9、破釜沉舟(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10、东窗事发(秦桧)

 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释义:比喻阴谋已败露。

;

来自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典故的成语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形容诗文精妙,价值极高。也指书法、文章、或信件的用词造句极为精确,一分一毫也不能增减或改变。

3、一饭千金: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4、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5、图穷匕见:出自《战国策·燕策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6、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指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7、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8、投笔从戎:出自《后汉书·班超传》,指文人从军。

9、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10、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形容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的成语

1、卧薪尝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2、击楫中流: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3、蹈厉之志:本形容舞蹈的动作威武有力,比喻奋发向上的志向。

4、发奋为雄:比喻决心奋斗使自己成为杰出人才。

5、发愤图强:比喻决心奋斗,努力谋求强盛。

6、废寝忘食:不顾睡觉,忘记吃饭,形容十分专心努力。

成语的用法

1、成语可以用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句子成分,如“他喜笑颜开地跑进屋子里”(用作谓语),“这个小孩天赋很高,智力超群”(用作定语),“她拼尽全力,奋笔疾书”(用作状语),“他十分疲惫,力倦神疲”(用作补语)。

2、成语可以用于描述事物、说明事理、表达情感等,如“这件事情真是叫人喜出望外啊!”(表达情感),“这件事情非常复杂,需要我们深思熟虑才能解决”(说明事理),“这个人很勤奋,每天工作勤勤恳恳”(描述事物)。

3、成语有时也可以用于幽默、讽刺、夸张等特殊语境,如“他天天迟到,真是老油条啊!”(用于幽默),“这个人的行为太不合规矩了,简直是目无王法!”(用于讽刺),“这个房子太大了,简直像故宫一样!”(用于夸张)。

4、有些成语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其特定的文化背景或典故,如“登峰造极”源于古时皇帝祭祀天地时攀登泰山的行为,比喻成就达到最高点;又如“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比喻反复无常或主意不定。如果不了解这些成语的出处和含义,就很容易用错。

总之,成语是一种浓缩了文化传统、历史故事、民间风俗等丰富内容的语言形式,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知识背景来灵活运用。

有典故的成语大全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百炼成钢、铁杵成针、愚公移山。

一、绳锯木断

白话释义: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不懈,事情就能成功。

朝代:明

作者:朱舜水

出处:《与奥村德辉书八首》:“谚曰:‘绳解木断;水滴石穿。’夫绳非木之锯;水非石之钻也;盖积渐使然耳。”

翻译:俗话说:‘绳子锯久了木头也断;水不住往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那绳子不是木头的锯;水不是石头的钻了;这是逐渐使然。

二、水滴石穿

白话释义:也说滴水穿石。水经常滴在石头上,能使石头穿孔。比喻只要坚持不懈,事情就能成功。

朝代:宋

作者:罗大经

出处:《鹤林玉露》:“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巾下有一钱。乖崖杖之。吏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也!’乖崖授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翻译:张乖崖在崇阳县令;一个官员从库中出;头巾下有一钱。张乖崖杖的。官员说:‘一钱什么问题?于是打我啊!张乖崖提笔判说给’:“一天一钱;千日千钱;用绳子不停的锯木头,木头才会断;水不住往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

三、百炼成钢

白话释义:比喻久经锻炼,变得非常坚强。

朝代:晋

作者:刘琨

出处:·《重赠卢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翻译:百炼钢的含义便是化作绕指柔。

四、铁杵成针

白话释义: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朝代:明

作者:郑之珍

出处:《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

翻译:就像铁杵磨成针一样,内心坚定铁杵也有成针的一天。

五、愚公移山

白话释义: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

朝代:清

作者:黄宗羲

出处:《张苍水墓志铭》:“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翻译:愚公日日夜夜地移山,精卫鸟用石头填海。

含有典故的成语10个

有典故的成语如下:

1、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负荆请罪: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请求对方的宽恕。

2、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气愤到极点。刎颈之交: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命如南山石:比喻活的像南山的石头一样的长。一字千金:形容话语或文字极为珍贵。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或他人。

3、三顾茅庐:形容诚心诚意的邀请。背水一战:形容决心战斗到底,没有退路。草船借箭:形容运用智谋,巧妙解决问题。赤壁之战:形容在决定性的战役中取得胜利。唇亡齿寒:形容两者关系密切,利害相关。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典故的相关知识如下:

1、典故,是指那些在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中具有特定意义和象征作用的故事、、人物等。典故通常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文化性和教育性,是人们传承文化、传播知识、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典故在各种文学作品、戏剧、**、电视剧等艺术形式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2、是丰富作品内涵、增强表现力的重要元素。历史:许多典故都源于历史上的重大,如战争、政治斗争、社会变革等。这些往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后人传颂和学习的典范。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典故的重要来源之一,尤其是古典文学名著。

3、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中的许多故事和人物都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典故。宗教传说:宗教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和故事也是典故的重要来源。如佛教中的观音菩萨、道教中的太上老君、基督教中的耶稣基督等,都是广泛流传的典故。

1 一鸣惊人

楚庄公继位后三年不上朝,终日饮乐,大臣终于看不下去了,冒死进谏,庄公说:“有一大鸟,羽色艳丽,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果然,不久庄公就重临朝庭,把这三年中他暗中观察发现的弊病全部修正。

2 背水一战

楚汉相争时,韩信率兵攻打韩国,他故意将军营安扎在河边,背水为阵,意在断绝退路,逼迫军队拼死进攻,最后大获全胜,故有“背水一战”的说法

3 四面楚歌

楚汉相争时,韩信在垓下布下十面埋伏,围困楚霸王项羽,韩信让军队在夜间吟唱项羽故乡的楚歌,涣散项羽的军心,大收其效。

4 揭竿而起

秦末时,民怨四起,陈胜吴广不堪忍受,终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时没有旗帜,就用竹竿代替,就有了“揭竿而起”的说法。

5 .退避三舍

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落难,逃亡楚国,应承楚王说:“我若为晋国国君,若与楚国敌对,必退避三舍(一舍是三十里)。”后楚晋果然发生战争,重耳信守诺言,果然退兵九十里

6 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有一子名赵括,幼读兵书,谈起用兵之道,如数家珍,但他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在长平之战中导致赵国惨败,留下了纸上谈兵的说法

7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越相争,越王勾践大败,几乎亡国,但勾践并不死心,终日以柴草不床,每天吃饭时都要舔一下苦胆,激励自己不忘国耻

8 .破釜沉舟

秦末,项羽进攻汉中,过河后,项羽下令凿沉渡船,砸碎锅灶,表示不留退路,果然一战成功

9 完璧归赵

战国时期,秦昭王欺骗赵国说,愿用15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赵惠文王不敢拒绝,但又怕上秦国的当,这时舍人蔺相如自愿请命带宝玉到秦国 完成换城任务。临行时他对赵王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完壁归赵 ”。随后蔺相如到秦国献了璧,但见秦王没有换城之意,就凭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把和氏璧从秦王手里要回,派人送往赵国,秦王得知和氏璧已经回到赵国,无可奈何,只好送蔺相如回国。

10 锦囊妙计

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