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刚愎自用是什么意思解释

2.刚愎自用是什么意是什么意思思

3.刚愎自用的意思和含义

刚愎自用的意思及成语解释大全_刚愎自用是什么意思解释

刚愎自用的意思是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刚愎自用,是一个成语,读音是gāng,bì,zì,yòng,意思是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愎:任性;刚愎:强硬、固执;自用:自以为是。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听不进一点儿别人的意见。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晋楚因郑国发生战争,楚军打得郑国要投降了就撤军。晋军将领先縠不听统帅荀林父的命令擅自进攻楚军。楚国大夫伍参对楚庄王说:晋军将领先縠刚愎自用,内部不团结,可以消灭晋军而出兵。结果,楚国大获全胜。

刚愎自用例句:

1、他怎么不怪自己刚愎自用,却怪别人不配合呢?

2、他总是自以为是,从不愿接受别人的意见,刚愎自用得令人无法忍受。

3、几次劝他,他似乎从未听进,如此刚愎自用,如何是好?

4、哪知我们老板是个刚愎自用的人,我们将利害关系说破嘴了,他还是我行我素。

5、如果过分坚持己见,别人就会以为你是刚愎自用,而不愿提供意见了。

6、对一个刚愎自用的人说道理,彷佛在对牛弹琴。

7、当主管的切忌刚愎自用,才能察纳雅言。

8、想不到他如此刚愎自用,怎么劝都没用。

9、楚霸王刚愎自用,不听亚父范增之言,终至兵败,自刎乌江。

10、老王一向刚愎自用,无论别人怎么反对,他就是要硬干。

11、这个人素性刚愎自用,任何人的话都听不进去。

刚愎自用是什么意思解释

刚愎自用的意思是十分固执己见,不考虑别人意见。

成语解释:刚:强硬。愎:固执;任性。刚愎:倔强固执;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自用:自以为是。固执任性;自以为是。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刚愎不仁,未肯用命。”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十分固执自信

成语辨析:刚愎自用和“我行我素”;都有“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自己做自己的”意思。但刚愎自用含贬义;偏重在“顽固任性;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偏重在“照平常的一套去做。”

刚愎自用的例句

1、自古以来,凡是建功立业的人,大多是谦虚而圆通的人。而事业失败、丧失机会的人,又多是那些刚愎自用的人。

2、想到这里,袁术有点热血沸腾,读《三国演义》的时候觉得袁术刚愎自用、骄奢*逸,袁本初多谋少断、外宽内忌都成了曹操一统北方的垫脚石。

3、此种想法虽屡受家人和朋友或‘苦口婆心’、或‘以身说法’的规劝教育,无奈‘刚愎自用’的他总是固执己见,死不悔改。

刚愎自用是什么意是什么意思思

刚愎自用的意思是指倔强固执,自以为是,形容十分固执己见,不考虑别人意见。

成语出处:

1、茅盾《子夜》:他想起李玉亭所说荪甫的刚愎自用来了,他决定了主意不跟着荪甫跑了。

2、姚雪垠《李自成》:崇祯下棋正像他处理军国大事一样,独断专行,刚愎自用,最忌别人提出来与他不同的高明意见。

成语寓意:故事中先彀一意孤行地率军前进,造成兵败黄河的悲剧。成语告诉人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自己的想法未必是最好的,别人的意见也未必就是一无是处的。多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接受好的建议,对于一个向往成功的人来说,尤其重要。

刚愎自用造句:

1、母亲跟父亲吵了一架,卖掉了家里嗷嗷待哺的十多头小猪崽,坚持让我上补习班复读,一向固执己见刚愎自用的父亲竟是没有横加阻拦。

2、江毅饰柯镇恶,他扮演的柯镇恶,既刚愎自用,又侠义心肠。令人又爱又恨,将其个人魅力深深印刻在这个角色之中,也让无数观众为之倾倒。

3、据说这个楼阁是陈的夫人娄妃最喜爱的地方,娄妃曾给陈友谅设计多层的艨艟战舰,多次献计打赢朱元璋。但是陈刚愎自用,甚至戏弄娄妃。

4、经理要是一直如此刚愎自用,最后一定众叛亲离,公司也就土崩瓦解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刚愎自用

刚愎自用的意思和含义

刚愎自用

拼音: [gāng bì zì yòng] ?

释义:形容一个人过分自信,自大的人,完全听取不了别人的意见,十分倔强固执。?就好像铜墙铁壁铸成的思想,油盐不进,水泼不进,任何人的谈话,都听不进。我行我素、自以为是、固执己见。

出处:《韩非子·十过》: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

? 《金史·卷一一叁·赤盏合喜传》:赤盏合喜,性刚愎,好自用,朝廷以其有才干任之。

? 《左传·宣公十二年》:“刚愎不仁;未肯用命。”

关于刚愎自用的意思和含义如下:

刚愎自用(拼音:gāng bì zì yò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刚愎自用愎:固执指倔强固执,自以为是;形容十分固执己见,不考虑别人意见。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成语故事

公元前5年春(春秋时期),楚国打进了郑国,郑襄公牵羊迎接楚庄王,并苦苦求饶,取得了楚王的同情。当年夏,晋国派军队救援郑国。晋军南下,兵临黄河时,听说郑国已经同楚国嫿和,晋军中军主帅荀林父想退兵,并提出等楚国军队回国后,再出兵攻打郑国,讨伐背叛者。

荀林父的副手先彀表示反对,认为这样“不行”,并说:“晋国之所以能够称霸诸侯,是因为军队勇敢、文臣武将尽力的关系。现在失去了诸侯(指郑国背叛晋国亲向楚国),不奋勇当先,不能说是尽了力。有敌人不去攻打,不能说是勇敢。要是因此我们而失去霸主的地位,不如死了。

先彀还说道:“率军出征,遇到强敌而退却,这不是大丈夫的气概;担任军队统帅,而终非大丈夫,唯有你们能做得出,我办不到。”于是他率领所属部队渡过黄河,继续前进。荀林父的部将根据这一形势,分析进和退的得失利害关系,最后一致劝荀林父率兵渡河。

楚国军队想北上,到饮马黄河时再回国。听说晋军已渡河,楚王想退兵返国。其宠臣伍参想战,而令尹孙叔敖则不想战,并说:“去年打陈国,今年攻郑国,不是没有战争。战而不胜,您伍参的肉够吃的吗?伍参说:“如果这次打胜了,就足见您孙叔敖没有谋略了。

不能战胜,我的肉将在晋军之手,还能吃得上吗?”令尹转车反旗,伍参对楚王说:“晋国现在从政的都是些新人,不能很好地执行命令;其副手先彀刚愎不仁,不肯听从命令;他们的三个统帅指中军、上军、下军之首领想统一行事也难以办到,就是想听从命令。

也没有统一的上级,大家听谁的?这一仗,晋军必败。”楚庄王无奈只好命令令尹调转战车向北,驻扎于管地以待晋军。最终,因为先彀的固执,晋军被楚军打得大败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