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成语故事二年级下册_齐国成语故事二年级下册视频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齐国成语故事二年级下册”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1.小学二年级成语故事
2.鸡鸣狗吠成语故事
3.狡兔三窟的成语故事
4.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精选
5.与齐桓公有关的成语故事
6.齐国成语故事
小学二年级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我国古时有一位善歌者韩娥,韩国人.一次她经过齐国,因路费用尽,便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属山东)的雍门卖唱筹资.韩娥声音清脆嘹亮,婉转悠扬,十分动人.这次演唱,轰动全城.唱完以后,听众还聚在雍门,徘徊留恋,不肯散去.有人便到旅店去找韩娥,请她再来演唱.
可是旅店老板却对韩娥很不礼貌,韩娥忍不住放声大哭.哭声悲伤凄楚,附近居民,都被感动得流下泪来.由于韩娥的歌声,婉转动听,唱完以后两三天,似乎还有遗留的歌声,在屋梁间缭绕飘荡,一连三天,大家都难过得吃不下饭.当人们听说韩娥已经出城离去时,立刻派人去追,苦苦挽留.韩娥不便违拗百姓的要求,便回来为大家继续演唱了一次.听众很高兴,几天来的悲伤情绪一扫而空.《列子·汤问》在描写这一情节时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从此,人们称赞歌声或音乐的美妙,余音不绝,就常用“绕梁三日”来比喻.
鸡鸣狗吠成语故事
关于齐桓公的成语故事如下:1、老马识途:形容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通常比喻阅历多、经验丰富的人对事情比较有见解。
管仲为帮助齐桓公谋求国家利益,向齐桓公进献了老马识途之计。原来,管仲在任用官员的时候,非常注重官员的能力和经验。
他发现一个规律,就是老马通常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他建议齐桓公在出兵作战时,挑选一些老马作为领队,让它们带领军队行进。由于老马对道路非常熟悉,因此它们可以带领军队快速准确地到达目的地,而不至于迷路或耽误时间。
齐桓公纳了管仲的建议,并在出兵征战时使用了老马。果然,这些老马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带领军队迅速准确地到达了目的地,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齐桓公对管仲的智慧和能力大加赞赏,并重用了他。后来,老马识途这个成语就逐渐流传开来,成为汉语中一个常用的比喻性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阅历丰富、经验老到的人对事情的处理和决策非常得心应手。
2、风马牛不相及:原意是齐、楚两国离得远,即便是骏马和牛相互追逐也跑不到一起去。后来被用来形容毫不相干的事情或者毫不相干的人。
在齐桓公和楚成王的会晤中,齐桓公为了羞辱楚成王,同时炫耀齐国的实力,故意把楚国进贡的活牛当场宰杀,做成牛肉干送给楚成王。楚成王很不高兴,但又不好明说,只好说:风马牛不相及也。意思是说,齐国和楚国相隔那么远,我们两国之间毫无关系,就像马和牛各走各的路一样。
3、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来自于《曹刿论战》,意思是第一次击鼓能够振奋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
齐桓公在位期间,曾率领齐国军队与鲁国军队在长勺交战,齐桓公用曹刿的策略,在击鼓三次后下令出击,结果大败而归。齐桓公并没有放弃,第二次鼓声响起时,他再次下令进攻,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这个成语也因此成为了汉语中的经典词汇。
4、毋忘在莒:不要忘记以前的经历,或指收复失地。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齐桓公在争霸中原时,曾经历过莒国被齐国灭国的悲惨经历。齐桓公后来成为齐国国君后,励精图治,使齐国逐渐强大起来,最终成功地收复了莒国,实现了毋忘在莒的誓言。
5、庭燎招士:指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了招揽人才,用了庭燎之礼的策略。庭燎是在大庭中燃起的火炬,是国君招待使者或商讨国事的最高规格的接待礼仪。
齐桓公继位之初,面临求贤若渴的情况,但一年过后,仍没有一个贤士前来投奔他。后来有个地位低下的人前来求见,齐桓公很高兴地登堂接见,询问他有何才能,来人回答:我会算术。齐桓公对此嗤之以鼻,但此人回答道:算术不算什么才能,但您若能对我以礼相待,还怕比我高明的人不来投奔您吗?
齐桓公觉得有理,便用庭燎之礼接待了他。果然,一个月后,四面八方的贤士都接踵而至。这个故事被用来比喻用高规格的礼仪对待贤才,就像庭燎之礼一样,象征着求才若渴的态度。
狡兔三窟的成语故事
鸡鸣狗吠的成语故事如下: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
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秦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
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
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市,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
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鸡鸣狗吠的造句
1、清晨,在鸡鸣狗吠声中,江边千家万户都冒出缕缕炊烟。
2、鸡鸣犬吠五更天,越思越想好伤惨。
3、村头村尾可闻鸡鸣犬吠之声,如此安静平和之象令人不忍打扰。
4、两边经过的村寨基本都是一片死寂,没有鸡鸣犬吠,更不见炊烟袅袅。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精选
狡兔三窟的成语故事如下:春秋时代,在齐国有位名叫孟尝君的人,他非常喜欢与文学家还有侠客风范的人交朋友,为了能与他们常讨论国家大事,总喜欢邀请这些人到家中长住。在这些人当中,有位叫冯谖的人,他常常一住就是住上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却什么事都不做。
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这地方讨债,但是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还把债倦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而心里充满感激。
直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才能。一直到这时候,不多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才能在紧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
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睡觉,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
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重要官职。可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梁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
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
与齐桓公有关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相传齐国有一位国君叫做齐威王,齐威王当政以后非常的懒惰,当政三年一天朝政也不理,当时齐国的君臣都非常的着急,其中有一位大臣对齐威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齐威王一时语塞,大臣又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齐威王后来终于明白大臣们的用心,于是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负荆请罪
对于负荆请罪这个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赵国,当时赵国的两个大臣廉颇和蔺相如关系不怎么样。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作为武将为国做的贡献肯定要大于蔺相如这个文臣。于是廉颇处处看蔺相如不顺眼,还各种的给蔺相如找麻烦,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团结则处处让着廉颇。后来廉颇从别处得知廉颇让着自己是为了团结,心别的羞愧,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朝秦暮楚
朝秦暮楚这个成语故事来源于战国时期,故事的起因是秦国和楚国频繁的相争,战国时期的其他五个诸侯国一会帮这个,一会儿帮那个,来回的变来变去,后来人们就用朝秦暮楚这个四字成语来形容这段奇怪有意思的历史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烽火戏诸侯
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然在城中上演了一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三令五申
名将孙武流落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却一阵哄笑。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再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屈指可数的强国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抱柱而死
出自《庄子·盗跖》。尾生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相约于河桥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涨潮时都没有来,而尾生则宁愿抱梁柱被淹死都不愿失约。尾生忠于爱情,信守约誓,但头脑僵化,不知变故,故抱柱而死。
后以此为坚守信约的典故,特别多用于象征男女间的爱情信誓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卧薪尝胆
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和屈辱。回国后他立志报仇,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养兵蓄锐,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齐国成语故事
任人唯贤
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另一个叫公子小白,他们各有一个很有才能的师傅。由于襄公荒*无道,公元前686年,公子纠跟着他的师傅管仲到鲁国去避难,公子小白则跟着他的师傅鲍叔牙逃往莒国。
不久,齐国发生大乱,襄公被杀,另外立了国君。第二年,大臣们又杀了新君,派使者到鲁国去迎回公子纠当齐国国君,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
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怕逃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因为离齐国近,抢先回国夺到君位。所以经庄公同意,先带领一支人马去拦住公子小白。 果然,管仲的队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时,发现公子小白正在赶往齐国,便上前说服他不要去。但是,小白坚持要去。于是管仲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小白应声倒下,管仲以为他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鲁国去护送公子纠到齐国去。
不料,公子小白并未被射死,鲍叔牙将他救治后,赶在管仲和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都城,说服大臣们迎立公子小白为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再说管仲回到鲁国后,与公子纠在庄公军队的保护下来继任君位。于是,齐、鲁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鲁军大败,只得答应齐国的条件,将公子纠逼死,又把管仲抓起来。齐国的使者表示,管仲射过他们的国君,国君要报一箭之仇,非亲手杀了他不可,所以一定要将他押到齐国去。庄公也只好答应。 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往齐国。一路上,他又饥又渴,吃了许多苦头。来到绮乌这个地方时,他去见那里守卫边界的官员,请求给点饭吃。
不料,那守边界的官员竟跪在地上,端饭给管仲吃,神情十分恭敬。等管仲吃好饭,他私下问道:“如果您到齐国后,侥幸没有被杀而得封任用,您将怎样报答我?”
管仲回答道:“要是照你所说的那样我得到任用,我将要任用贤人,使用能人,评赏有功的人。我能拿什么报答您呢?” 管仲被押到齐国都城后,鲍叔牙亲自前去迎接。后来齐桓公不仅没有对他报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为相国,而鲍叔牙自愿当他的副手。原来,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大于自己,所以说服齐桓公这样做。
二年级历史成语故事
大公无私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
“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
“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
“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一发千钧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评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
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火树银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
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的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
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
诗,描绘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诗约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
来。游妓皆■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
无隐瞒的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会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九牛一毛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这时,
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
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
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
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
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
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
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
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
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
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
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
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
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
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
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
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
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
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
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
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
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名落孙山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
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
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
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
“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
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
“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
山”。
司空见惯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
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
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
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
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
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
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语,但有很多人仍会把它错用,因为寻常的事情,如果是发生的很
自然,便不可以引用这句成语。如早晨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出来,到黄昏的时候,太阳便在
西方没落,这样便不能说“司空见惯”。有些事情发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会听到的,此方
在大都市街道上夹往的车辆,平常都是很安全地来往看,但很多时候,常会发生意外,不是
辗伤了人,便是碰伤了车,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多了,则用“司空见惯”四字便恰当了。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州长社人,为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洲阳翟人,也是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一败涂地
秦朝时候,沛县县令叫泗水亭长刘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骊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连三地逃走了很多,刘邦想:这样下去,不等到骊山,就一定会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来想去,索性把没有逃跑的都释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阳二县交界的山泽中。
秦二世元年,陈涉在大泽乡起兵反秦,自称楚王。沛县令想归附,部属萧何和曹参建议说:“你是秦朝县令,现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刘邦召回来,挟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办了。”沛县令立即叫樊噜去请刘邦。可是当刘邦回来时,沛县令见他领有近百人,恐他不服从自己的指挥,又懊悔起来。于是下令紧关城门,不让刘邦进城。刘邦在城外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尉给城里的父老,叫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们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沛县,并请地做县令。刘邦谦虚地说:“天下形势很紧张,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当“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迟择别人吧!”
但最后,刘邦还是当了县令,称做沛公。
“一败涂地”本来是一旦破败,就要肝脑涂在地上的意思。但后人则一直借用它说明失败之后,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势。例如一个商人因贪图眼前之利,盲目推销劣货,但消费者却不去上当,于是这个商人货物积滞,周转不灵,而至“一败涂地”,不可收拾。又如一个球队,因为球员间合作得不紧密,遇到挫折,更是手忙脚乱,以至“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大公无私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
“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
“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
“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一发千钧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评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
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火树银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
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的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
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
诗,描绘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诗约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
来。游妓皆■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
无隐瞒的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会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九牛一毛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这时,
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
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
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
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
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
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
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
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
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
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
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
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
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
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
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
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
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
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
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
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
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名落孙山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
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
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
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
“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
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
“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
山”。
司空见惯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
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
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
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成语 故事 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二年级历史成语故事,欢迎查阅。二年级历史成语故事1
北朝时期,齐国的魏兰根,相貌奇伟,卓有见识,学富五车。魏兰根的母亲去世后,要葬在常山郡境内。当地有一个董卓的祠庙,祠堂周围长了一片柏树。魏兰根开诚布公地说:“董卓活着时是奸臣,他的祠堂不该保存下来。”就命人把柏树全部砍伐干净,给他母亲做了棺材。别人推心置腹地劝他这样恐怕会不吉利,但魏兰根却置之不理。
有一年,秦陇一带闹饥荒,可官府却丝毫不肯减轻税赋,结果发生农民起义。朝廷命令行台萧宝夤带兵讨伐起义军占据的宛川,当时任岐州刺史的魏兰根,也跟随萧宝夤的部队齐心协力共同作战。起义军很快失败了,宛川城被攻陷,官军抓获了大批俘虏。萧宝夤从中挑选了10名美女,赏给魏兰根做婢妾。魏兰根很不赞成,他开诚相见地说:“宛川县地处偏远,地头蛇势力很强,皇室的恩威则比较薄弱,因此老百姓才感到无所适从,结果因此才误人歧途,卷入了叛乱行动。如今朝廷应该 总结 经验 教训,对他们取怀柔政策:百姓饥寒,朝廷应该给他们送衣送粮,关心感化他们,让他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才对,怎么还可以把他们发配为奴仆呢?”于是他把这些女子全部遣返家乡。
二年级历史成语故事2
春秋时期,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位是公子纠,另一位是公子小白,他们都很贤明。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襄公被杀,公子纠跟着谋士管仲逃到鲁国避难,而公子小白则跟着他的谋士鲍叔牙逃到莒国。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如果没有实力,保全性命是最重要的。
第二年,齐国内乱平息,大夫们派使者到鲁国请公子纠回国即位,管仲怕公子小白抢先回国即位,所以带领军队去公子小白回齐国的必经之路堵截。
等了几日,管仲果然看到公子小白正行色匆匆地往齐国而去。为了保证公子纠登上国君之位,管仲心一横,偷偷地向小白射了一箭,公子小白中箭后,大叫一声倒地。管仲以为小白已死,心中暗自高兴,就带领军队回去了。
谁知管仲的一箭并未射中小白,小白不知道暗害自己的人带了多少军队,就咬破舌尖,装口吐鲜血而死。等到管仲等人离去后,公子小白与鲍叔牙不分昼夜赶往齐国京城。在公子纠到京之前,公子小白抢先一步即位,历称他为齐桓公。
公子纠见本国已有新君,只得返回鲁国,依附鲁庄公。这样一来,齐、鲁之间发生了战争。鲁国的力量不如齐国,所以被打得大败。公子纠万般无奈,只得自尽。鲁庄公就将管仲押送到齐国,来讨好齐桓公。
管仲在路上受尽苦楚,不但吃不饱饭,而且连水也喝不够。一天,他来到绮乌这个地方,就向当地的官员苦苦哀求,希望得到一些吃的。那个官员心肠很好,不但盛出饭来,还怕管仲吃起来不方便,竟然跪在地上端着饭给管仲吃。管仲见他如此行事,就想到他可能有求于自己。
果然,这个人的私心终于暴露了出来。他暗地里对管仲说:“您是位大贤,齐国国君又是个爱才之人。您此番到齐国去,也许能逃过一死,得到国君的重用,安享荣华富贵。到了那时,您将会怎样报答我?”
管仲说:“如果我真的因为自己的贤能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我会任用贤人,使用能人,对有功劳的人进行评赏。我为什么要谢你呢?”
后来在鲍叔牙的推荐下,小白不计前仇,任人唯贤,任命曾有一箭之仇的管仲为相国治理齐国。
二年级历史成语故事3
秦始皇在世时,十分信任大将蒙恬、蒙毅兄弟。朝中有一个大臣,名叫赵高,此人身体强壮,并对法律很有研究。秦始皇提拔他为中车府令,并命他当自己的小儿子胡亥的老师。
有一次,赵高因为受贿舞弊,犯了大罪,刚好蒙毅受理这个案件,蒙毅对赵高一向有不好的看法,就按照法律判处赵高。可是,秦始皇却念赵高是个人才,并且教子有功,就赦免了他的罪,还为他恢复了官职。
赵高因此对蒙毅及其兄蒙恬大将军恨之入骨。后来秦始皇出宫巡游,在途中染疾病死。此时本应由公子扶苏即位,可赵高却乘机串通丞相李斯,立胡亥为秦二世,并用阴谋手段将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害死。
赵高掌握了朝廷大权后,对胡亥说:“先帝在世时本打算立你为太子,蒙毅不赞成。于是立了扶苏,我看定得除掉此人,否则会有后患。”胡亥听了,就把蒙毅抓起来,逼蒙毅自杀。
蒙毅知道自己逃不过劫难,便大骂了赵高一通,说道:“从前秦穆公杀了三位良臣殉葬,秦昭襄王杀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这四个国君都因杀了良臣,他们的名声在诸侯各国间非常坏。希望皇上要引以为戒,不要受奸臣的蒙蔽。”
说完,蒙毅自杀而亡。
二年级历史成语故事4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二年级历史成语故事5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 唱歌 ,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年级历史成语故事相关 文章 :
★ 二年级必读的历史成语故事
★ 二年级成语故事精选
★ 历史成语故事在线阅读
★ 古代成语故事二年级
★ 适合二年级看的成语故事
★ 二年级必读《中国成语故事》
★ 二年级成语故事大全精选
★ 二年级必读的成语故事
★ 有关二年级成语故事
★ 有关二年级学的成语故事
今天关于“齐国成语故事二年级下册”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