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丁艰和丁忧是什么意思

2.丁优是什么意思?

3.丁尤(或者是丁忧)是什么意思?

4.丁忧指的是什么,是什么意思?

丁忧的意思_丁忧的意思古文

丁忧在古代的意思是值丧。

读音:dīng yōu。

引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居丧而不哀,在感而有嘉容,是谓不度。”

解析:丁忧或称守丧、值丧,是人们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而产生的一种习俗,涉及饮食、居处、哭泣、容体、言语、衣服、丧期等。

中国原始社会以来的守丧习俗经过儒家的这一番加工改造,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系统化和等级化的丧葬仪礼制度,即居丧制度,它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和居丧制度,居丧制度还可分为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无论1是埋葬制度还是丧礼制度、丧服制度,都具有等级分明、形式繁缛这两个显著的特点。

这种丧葬制度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其中许多内容由国家法典规定,还有许多内容在民间相沿成俗,反映了宗法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和宗教观念,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丁忧的要求

1、居住。居父母之丧,其居处,起初“居倚庐,寝苫枕块,不说绖带”,行卒哭祭之后,“拄楣翦屏,苄翦不纳”,过了小祥,“居垩室,寝有席”,大祥后“居复寝”,待举行过禫祭礼,才可以回到床上睡觉。

2、饮食。其饮食“三日不食”,“既殡食粥,朝一溢米,暮一溢米”,卒哭后“疏食水饮,不食菜果,期而小祥,食菜果;又期而大祥,有醯酱;中月而禫,禫而饮醴酒。始饮酒者先饮醴酒,始食肉者先食乾肉。”

3、禁娱。丧(毕)复常,读乐章。居丧不言乐。“丧之礼,毁瘠不形,视听不衰,升降不由阼阶,出入不当门隧。头有钊则沐,身有疡则浴,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不胜葬,乃比于不兹不孝。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唯衰麻在身,饮酒食肉,处于内等等。

4、服饰。《仪礼·丧服》所规定的丧服,由重至轻,有斩衰(cuī)、齐(zī)衰、大功、小功、缌(sī)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五服分别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各种亲属,每一种服制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居丧时间和行为限制。

丁艰和丁忧是什么意思

丁忧,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居丧也叫“丁艰”,又叫“守孝”,是对父母孝心的最好体现,也是对儿女是否孝顺的考验。古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凡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称丁外艰。

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扩展资料

在古人眼中,当父母去世的时候,作为子女要有所表示,为了寄托自己哀思,应当停止自己的一切活动,在守孝期满之前,要在家中思念父母,否则是对已经去世的父母的不尊重,就要背上不孝的坏名声。

守孝这一体制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形成,孔子还与自己的弟子宰我进行了辩论,宰我认为守孝三年太过死板,应当对守孝的时间进行缩短。

而孔子则认为父母去世是一件令人悲痛的事情,这时候去满足自己其他欲望是会令自己感到不安的,但是宰我却回答自己安心,这场辩论中双方并没有得出确定的结论。

古人认为母亲对孩子的哺育要至少二十七个月,在这一段时间里,孩子无法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认为守孝需满二十七个月来报答怀抱之恩。

在古人眼中守孝三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朝廷中任职的大臣要以身作则,如果自己的父母去世,就是以丁忧之名请求辞官。这也导致了一部分人辛辛苦苦考上了功名,却因为自己父母去世而不得不主动提出离职。连皇帝本人在刚刚登基时,都不能在先皇的守孝期内册封嫔妃,否则就是有违祖制。

不过有一类人可以不需丁忧,那就是正在前线带兵打仗的武将,毕竟大敌当前,如果拘泥于这种礼节,临时换将,那么前线很容易溃败。而这时候就需要皇帝下令“移孝作忠”,这也就是“金革之事不避”的由来。

百度百科--丁忧

丁优是什么意思?

丁忧是指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据《尔雅·释诂》:“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据《尚书·说命上》:“忧,居丧也。”所以,古代的“丁忧”,就是遭逢居丧的意思。“遭逢居丧”时,儿女们会忧伤,会居丧,会遵循一定的民俗和规定“守制”,这显然比单纯“人丁忧伤”包含的内容要广泛得多。“丁忧”,体现了古人对文字运用的炉火纯青。丁忧期限三年,期间要吃、住、睡在父母坟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并停止一切活动。

丁艰,即丁忧。亦称丁家艰。指遭逢父母丧事。

《晋书·周光传》:“ 陶侃 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在。”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四:“初以秘书丞 吕 公 大忠 为副使,命下, 大忠 丁家艰,诏起复未行。”

明 陈恂 《余庵杂录》卷下:“及临期, 徐 丁艰不入闱,而 夏 於是科获隽。”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 魏 党暴横之时,我丁艰未起,何曾伤害一人。”

丁外艰,旧指父丧或承重祖父之丧 。

唐 杨炯 《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公少丁外艰,州党称其孝。”清 汤之旭《皇清太学生武修袁公(袁可立曾孙)墓志铭》:“己已,丁外艰,哀毁骨立,祥祭浚力,疾以营窀穸,族党称孝焉。”《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九年元月十四日》:“﹝ 张浦云 ﹞署 开平 化州 ,去年丁外难归。

丁内艰,即丁母忧。旧指母丧。

《陈书·司马暠传》:“﹝ 暠 ﹞年十二丁内艰。”《宋史·张齐贤传》:“﹝ 齐贤 ﹞丁内艰,水浆不入口者七日。”《林则徐日记·道光十八年九月十五日》:“阅邸抄,知 穆相国 丁内艰。”《宋史》卷二百五十七列传第十六 继隆传“咸平二年,丁内艰,起复。”

丁尤(或者是丁忧)是什么意思?

丁忧起源于汉代。丁忧就是古代人无论是否有官职,在父母离世时都需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回孝二十七个月。丁忧期答间夫妻要分开,吃、住、睡都要在父母坟前旁边。夺情是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丁忧”。

服满再行补职。朝廷于大臣丧制款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参见“起复”。

起源

丁忧,起源于汉朝时期,到了宋朝的时候,有专门的人负责这一个礼制。当时,负责主事“丁忧”的官员叫做太常。太常,古代朝廷掌管宗庙礼仪的官员。太常的主要职责有:一是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

祭祀时充当主祭人皇帝的助手;二是主管皇帝的寝庙园陵及其所在的县。为了丁忧之事能完全做好,古代还专门让人掌管丁忧之事,可见,丁忧在古代的时候确实是件十分重大的事情。

丁忧指的是什么,是什么意思?

丁忧

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专指官员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源于汉代。宋代,由太常礼院掌其事,凡官员有父母丧,须报请解官,承重孙如父已先亡,也须解官,服满后起复。夺情则另有规定。后世大体相同。清代规定,匿丧不报者,革职。《汉书.薛宣传》:“宣有两弟明、修,后母常从修居官......后母病死,修去官持服。”《宋史.礼志》:“咸平元年,诏任三司、馆阁职事者丁忧,并令持服。又诏:‘川陕、广南、福建路官,丁忧不得离任,既受代而丧制未毕者,许其终制。”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二》:“丁忧事例。《会典》:内外官员例合地制者,在内(在朝)由该部具题关给执照,在外(在地方)由该抚照例题咨,回籍守制。京官取具同乡官印结,外官取具原籍地方官印甘各结......开明呈报,俱以闻丧月日为始,不计闰二十七个月,服满起复。”又“督抚丁忧,不得遽行送印,其任内文卷,择司道一人代行,听候谕旨方准离任。”

丁忧守制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专指官员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期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称“丁忧”。

这一礼制源于汉代,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遇父母去世,则无论这个人任何官何职,不管是当朝宰相还是七品县令,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就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

扩展资料:

汉代以后,多朝皆以法律形式管束丁忧期间的不孝行为,文武官员丁忧离任守孝制度应运而生。按清制,父母、养父母、继父母等亡故均丁忧。丁忧本由儿子承担,如果儿子已故,则由孙子承担,儿孙皆故,则由重孙承担,这就是“承重”,意为“承受丧祭与宗庙的重任”。

“丁承重忧”不出三代,曾祖父母以上则无“承重”义务。凡为父系(父、祖父、曾祖父)丁忧称“丁外艰”,为母系(母、祖母、曾祖母)丁忧称“丁内艰”,这些称呼源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

百度百科——丁忧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