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庖丁解牛》的成语_出自庖丁解牛的成语有哪些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出自《庖丁解牛》的成语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关于出自《庖丁解牛》的成语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成语踌躇满志的由来

2.出自庄子的成语

3.庄子的成语有哪些

4.庖丁解牛的成语和出处是什么?

5.庖丁解牛里的成语

6.庖丁解牛原文及翻译对照庖丁解牛的相关成语

出自《庖丁解牛》的成语_出自庖丁解牛的成语有哪些

成语踌躇满志的由来

        成语“踌躇满志”出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就是通常说的《庖丁解牛》。通行的版本是下面这样: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庖丁替梁惠王宰牛,手触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顶的地方,都发出声响,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竟然同《桑林》、《经首》的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高,实在是高!你是怎么有这么高的手艺的?”

        庖丁放下刀子说出了一套宰牛而不伤刀的道理,接着说:“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断句应该是:“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为什么这样说?

        一、“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本是整齐、对称的句子。《庄子·外篇·田子方》中有:“方将踌躇,方将四顾,何暇至乎人贵人贱哉!”可见,“踌躇”与“四顾”是同义词。

        二、“踌躇”本意是犹豫不决,而“满志”是达到目的。犹豫不决同时又得意,这两种相对的情绪不应该同时出现。

        三、“提刀”、“善刀”是解牛的两个过程,“提刀”是将要开始,“善刀”是解牛结束。开始前,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这是说庖丁虽然技艺高超,但是一点儿不敢掉以轻心,他并不是上去就下刀,而是提刀观察,“四顾”周围,面对大牛也是“踌躇”的,也是要寻找最佳路径的。而“满志”达到目的后,将刀擦拭好,保存起来。

        四、这些话全是庖丁回答梁惠王的,“踌躇满志”就是“牛”。一个厨子,宰个牛就敢在大王面前“牛哄哄”,说自己“踌躇满志”,被宰的将是他自己。庖丁是不敢在大王面前“踌躇满志”的,实际上,人家一点儿也没“牛”,是断句断错了。

        五、解一回牛,庖丁就踌躇满志,庖丁吹牛,这样的人想要技艺高超也难。

        重新断句后,成了这样:“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翻译过来是:将要解牛时,提着刀站在那儿,因为解牛的事而环顾四周,小心翼翼,犹豫不决;任务完成后,还是小心翼翼地将刀保管起来。

        您看,这有多顺溜!

        “血气方刚”是个常用成语。现在的成语词典,一般把这个“方”解释为“开始”、“正”,说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其实,对这个“方”的解释,是一个沿用了多年的错误。

        成语“血气方刚”出自《论语·季氏》,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很明显,孔子说的“血气方刚”是指壮年人,并不是青年人。“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说的才是青年人。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血气,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阴而气阳也”。这就说明了,“血”和“气”是两种并列的物质。孔子说的,“血气方刚”的“方”,不可能是“正”、“开始”的意思,而应该是“并”、“一起”的意思,因为“血气”不是壮年时才开始的。“方”在这里不是表示时间,而是表示范围的。“血气方刚”的意思是血和气全都强盛,而不是血气才开始强盛。整个成语意思应该是:人到了壮年,血和气全都达到了强盛。清人吴昌莹的《经词衍释》中说过“《论语》血气方刚。言血与气并刚也”。

        《说文解字》“方,并船也”,这是“方”的原始义。《资治通鉴》写赤壁之战时,黄盖说“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这里的`“方”意思就是并联,就是用了原始义。后来,东西并在一起,也称为“方”,《仪礼·乡射礼》“不方足”,注“方犹并也”。《史记·苏秦列传》:“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这里的“方”与“比”同义,就是并列的意思。杨树达《词诠》“方”条:“表态副词,并也。”杨树达先生认为“方”与“并”古音相同,并举出了《尚书·微子》中的“小民方兴,相为敌雠”,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作“小民乃并兴,相为敌雠”,作为二字相通的例子。

        “方”表示范围的“并”这个意义,后来使用很少,而表示时间的“才”这个意义,使用较多。可能是这个原因,人们忽视了“方”表示“并”这一义项,而误解了“血气方刚”这个成语,认为“血气方刚”是“血气才刚”,而专用于年轻人了。

        “血气方刚”本来是用于壮年人的,并不是用于年轻人的,可是,由于对“血气方刚”的“方”错误的理解,现在变成了年轻人的专利,反而没有壮年人的份了,这也是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

出自庄子的成语

       庖丁解牛成语如下:

       庖丁所说的道是实践出真知。

       资料扩展:

       庖丁解牛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庄子·养生主》。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该成语一般在句中作宾语、定语,常与“游刃有余”连用。

       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庖丁解牛的道是指: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机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

       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事不仅要掌握规律,还要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

       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向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该成语揭示一种养生处世的方法。庄子以刀喻人,以牛体组织喻复杂的社会,以刀解牛喻人在社会上处世。庄子认为,人应当找到一条能够适应社会的生存道路,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就不会受到伤害。

       该成语形象地说明了,人只要掌握了客观规律,灵活运用,就能从必然中解放出来,获得真正的自由。 在反复实践的时候也应该注意掌握方法,而不是盲目重复。

庄子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庄子的成语有:庄周梦蝶、目无全牛、游刃有余、相濡以沫、盗亦有道、螳臂当车、夏虫不可以语冰、白驹过隙、君子之交淡若水、知其一,不知其二。

1、庄周梦蝶

       庄周梦蝶,谓之“物化”,比喻形神俱忘的境界;与天地共生,与万物共容。

2、目无全牛

       这个成语出自《庖丁解牛》篇,庖丁解牛并不关注牛的外形,而是精准的定位到牛体内各个关节空隙处,故而解牛时极其顺畅,刀无磨损。庖丁解牛,犹如完成艺术作品,比喻技艺达到炉火纯青之境。

3、游刃有余

       此成语亦是出自《庖丁解牛》篇,庖丁解牛时将刀刃精准地切入空隙处。现在比喻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十分熟练,不需要耗费什么力气。

4、相濡以沫

       泉水干涸之后,鱼儿以微沫相互润泽,垂死挣扎,比喻人们在困境之中以微弱的力量相互救助。然而庄子认为与其痛苦地“相濡以沫”,不如快乐地“相忘于江湖”。

5、盗亦有道

       盗跖是盗贼的鼻祖,数次出现于《庄子》之中。盗贼自古名声不好,但是盗亦有道,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准则。

6、螳臂当车

       螳螂自以为自己十分了不得,可以和车子相冲撞,于是以自己的螳臂去挡车。其结果如何可想而知。这个成语比喻不自量力之人,同时说明去做远远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必然失败。

7、夏虫不可以语冰

       夏天的虫子只在夏天出现,终其一生也无法经历冬天,无从见到冰雪、无从体验冰雪。和夏虫去谈论冰雪,对夏虫而言简直是天方夜谭。

8、白驹过隙

       “白驹”是小白马,“白驹过隙”是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中忽然跑过,比喻时间过得极快,恍惚而已。

9、君子之交淡若水

       君子之交,不以物质利益而交,故不会产生利益冲突;君子之交,纯乎精神之交,犹若清水,表面平淡无奇,实则深邃无比。

10、知其一,不知其二

       对于一个事物的认识,看到了1个点,却没有看到第2个点、第3个点,比喻对于事物的认知存在局限性,了解不全面。

庖丁解牛的成语和出处是什么?

       庄子的成语如下:

       1、庄周梦蝶:庄周梦蝶,谓之物化,比喻形神俱忘的境界;与天地共生,与万物共容。

       2、目无全牛:这个成语出自《庖丁解牛》篇,庖丁解牛并不关注牛的外形,而是精准的定位到牛体内各个关节空隙处,故而解牛时极其顺畅,刀无磨损。庖丁解牛,犹如完成艺术作品,比喻技艺达到炉火纯青之境。

       3、游刃有余:此成语亦是出自《庖丁解牛》篇,庖丁解牛时将刀刃精准地切入空隙处。现在比喻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十分熟练,不需要耗费什么力气。

       4、相濡以沫:泉水干涸之后,鱼儿以微沫相互润泽,垂死挣扎,比喻人们在困境之中以微弱的力量相互救助。然而庄子认为与其痛苦地相濡以沫,不如快乐地相忘于江湖。

       5、盗亦有道:盗跖是盗贼的鼻祖,数次出现于《庄子》之中。盗贼自古名声不好,但是盗亦有道,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准则。

       6、螳臂当车:螳螂自以为自己十分了不得,可以和车子相冲撞,于是以自己的螳臂去挡车。其结果如何可想而知。这个成语比喻不自量力之人,同时说明去做远远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必然失败。

庄子内容简介

       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原有内篇七篇、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五十二篇,十余万言。郭象删减后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六万五千九百二十字,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

       杂篇十一。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的论述。庄子明确否定礼教社会政治制度以及虚文化生活,在政治上主张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生成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

庖丁解牛里的成语

       成语如下:

       庖丁指的是名叫丁的厨师,“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出自先秦·庄周《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成语含义解析

       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做事应处处小心,还要保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像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庖丁解牛原文及翻译对照庖丁解牛的相关成语

       庖丁解牛

       páo dīng jiě niú

       [释义] 庖丁:厨师。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语出] 《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

       [正音] 庖;不能读作“pāo”或“bāo”。

       [辨形] 庖;不能写作“疱”。

       [近义] 得心应手 左右逢源

       [用法] 含褒义;常与“游刃有余”连用。一般作宾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庖丁解牛》中的所有成语解释

       1、庖丁解牛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_,砉然向然,奏刀_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_,导大_,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_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_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2、译文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3、庖丁解牛的相关成语

       (1)游刃有余:现代人使用它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2)目无全牛:一般用来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3)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一般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4)切中肯綮:切中,正好击中.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

       切中肯綮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5)批_导_——批:击;_:空隙;_:骨节空处。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庖丁 :厨工;解:肢解分割。 比喻 经过 反复 实践,掌握了事物的 客观 规律 ,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成语出处: 《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注音: ㄆㄠˊ ㄉㄧㄥ ㄐㄧㄝ ˇ ㄋㄧㄨˊ

       庖丁解牛的近义词: 得心应手 ∶技艺纯熟,做事顺手,尽合心意 气足则调自振,意深则味有余,得心应手,无一字不稳惬。清&middo 左右逢源 ∶比喻做事情得心应手 ∶比喻办事圆滑 如臂使指 比喻指挥如意,毫无牵制或障碍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汉书?贾谊传

       成语语法: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常与“游刃有余”连用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dismember an ox as skillfully as a cook

       读音注意: 庖,不能读作“pāo”或“bāo”。

       写法注意: 庖,不能写作“疱”。

       好了,今天关于出自《庖丁解牛》的成语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出自《庖丁解牛》的成语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出自《庖丁解牛》的成语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